波动性甘油三酯水平及高糖联合培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模拟餐后甘油三酯异常以及伴有的血糖异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损伤作用,探讨餐后状态下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波动、高血糖并存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  方法:  1、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至第六代并应用不含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饥饿24小时已达到同步化后用于试验。  2、从医院收集人的正常血清及高甘油三酯血清(HTGBS)并配比为所需浓度,并进行除菌、灭活处理。其他指标配比为相近浓度。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葡萄糖(GLU)、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均由医院检验科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分装并储存在-80℃冰箱中。  3、实验共10组,给予以下条件,共作用3天。1组:葡萄糖浓度5.5mmol/L+TG1.56 mmol/L。2组:葡萄糖浓度5.5 mmol/L+TG3.45mmol/L,3组:葡萄糖浓度5.6 mmol/L+TG5.52 mmol/L,4组:葡萄糖浓度5.5 mmol/L+TG1.56 mmol/L(8小时)与3.45 mmol/L(16小时)交替,5组:葡萄糖浓度5.5 mmol/L+TG1.56 mmol/L(8小时)与5.52mmol/L(16小时)交替,6组:葡萄糖浓度25 mmol/L+TG1.56 mmol/L,7组:葡萄糖浓度25 mmol/L+TG3.45 mmol/L,8组:葡萄糖浓度25mmol/L+TG5.52 mmol/L,9组:葡萄糖浓度25 mmol/L+TG1.56 mmol/L(8小时)与3.45 mmol/L(16小时)交替,10组:葡萄糖浓度25 mmol/L+TG1.56 mmol/L(8小时)与5.52 mmol/L(16小时)交替。结束后换用葡萄糖浓度5.5 mmol/L+TG1.56 mmol/L培养8小时,测定各组细胞活力(MTT)指标,收取上清液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scular celladhesionmolecule,ICAM)、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sismutase,SOD)、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4、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数据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MTT:中浓度甘油三酯波动组大于高浓度波动组的OD值(P<0.05)。相同葡萄糖浓度情况下,与低浓度甘油三酯组比较,持续中浓度甘油三酯组OD值升高,而持续高浓度甘油三酯组OD值降低。在相同的甘油三酯作用下,高糖组要比低糖组的OD值低,单纯高糖组的OD值大于单纯高浓度甘油三酯组而小于单纯中浓度高甘油三酯组,而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甘油三酯联合培养组含量最低。同等程度的甘油三酯波动,高糖组的OD值要低于低糖组。  2、上清液CRP水平:相同葡萄糖浓度下,持续高甘油三酯及波动性高甘油三脂组测得CRP均数均高于低甘油三酯组。在低葡萄糖浓度组,与低浓度甘油三酯组相比,其他各组CRP均升高,甘油三酯波动组较等水平的高甘油三脂组低,但无明显差别。在联合高浓度葡萄糖组中,与低浓度甘油三脂组相比,其他各组CRP升高,但波动性甘油三酯组较其无明显差异。在同等甘油三酯水平下,高糖组CRP较低糖组高。单纯高糖组CRP较单纯高浓度甘油三酯组的CRP低,而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甘油三酯联合培养组含量最高。同等程度的甘油三酯波动,高糖组的CRP含量要大于低糖组。  3、上清液ICAM含量:相同葡萄糖浓度下,持续高甘油三酯及波动性高甘油三脂组测得ICAM均数均高于低甘油三酯组。在低葡萄糖浓度组,波动性中浓度甘油三酯组与低浓度甘油三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ICAM与其相比均明显升高。在联合高浓度葡萄糖组中,与低浓度甘油三脂组相比,持续高甘油三脂组ICAM均数升高,但波动性甘油三酯组较其无明显差异。在同等甘油三酯水平下,高糖组ICAM较低糖组高。单纯高糖组ICAM较单纯高浓度甘油三酯组的ICAM低,而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甘油三酯联合培养组含量最高。同等程度的甘油三酯波动,高糖组的ICAM含量要大于低糖组。  4、上清液VCAM含量:相同葡萄糖浓度下,持续高甘油三酯及波动性高甘油三脂组测得VCAM均数均高于低甘油三酯组。在低葡萄糖浓度组,波动性高浓度甘油三酯组和持续高浓度甘油三酯组与低浓度甘油三酯组相比明显升高,其他各组VCAM与其相比无明显差异。在联合高浓度葡萄糖组中,与低浓度甘油三脂组相比,波动性中浓度甘油三酯组较其无明显差异,而其他组较其明显升高。在同等甘油三酯水平下,高糖组CVAM较低糖组高。单纯高糖组VCAM较单纯高浓度甘油三酯组的VCAM低,而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甘油三酯联合培养组含量最高。同等程度的甘油三酯波动,高糖组的VCAM含量要大于低糖组。  5、上清液MCP-1含量:相同葡萄糖浓度下,持续高甘油三酯及波动性高甘油三脂组测得MCP-1均数均高于低甘油三酯组,波动性高浓度甘油三酯组和持续高浓度甘油三酯组与低浓度甘油三酯组相比明显升高,其他组MCP-1与其相比无明显差异。在高浓度葡萄糖组中,持续高浓度甘油三酯组与低浓度甘油三酯组比较明显升高,其他组较其无明显差异。在同等甘油三酯水平下,高糖组MCP-1较低糖组高。单纯高糖组MCP-1较单纯高浓度甘油三酯组低,而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甘油三酯联合培养组含量最高。同等程度的甘油三酯波动,高糖组的MCP-1含量要大于低糖组。  6、上清液MDA含量:相同葡萄糖浓度下,持续高甘油三酯及波动性高甘油三脂均可不同程度增加上清液中炎性产物MDA的表达。但波动性甘油三脂组较其无明显差异。在同等甘油三酯水平下,高糖组MDA较低糖组高。单纯高糖组MDA较单纯高浓度甘油三酯组低,而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甘油三酯联合培养组含量最高。同等程度的甘油三酯波动,高糖组的MDA含量要大于低糖组。  7、在相同葡萄糖浓度下,持续高甘油三酯及波动性高甘油三脂均可降低上清液中保护性因子SOD、NO含量,在低葡萄糖浓度组,各组与低浓度甘油三酯组相比明显降低。在联合高浓度葡萄糖组中,与低浓度甘油三脂组相比降低,但波动性高浓度甘油三酯组和持续高浓度甘油三酯组较其明显降低。在同等甘油三酯水平下,高糖组NO和SOD较低糖组低。单纯高糖组NO、SOD较单纯高浓度甘油三酯组高,而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甘油三酯联合培养组含量最低。同等程度的甘油三酯波动,高糖组的SOD、NO含量要大于低糖组。  结论:  1、在相同葡萄糖浓度时,波动性甘油三酯和持续中浓度甘油三酯均促进细胞增殖,且低糖并中浓度甘油三酯波动的促增殖作用最大,持续高浓度甘油三酯均抑制细胞增殖,且高糖联合持续高浓度甘油三酯的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最强。单纯高浓度甘油三脂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纯高糖。  2、波动性高甘油三酯和持续高甘油三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均有炎性损伤,但波动性高甘油三酯对细胞的损伤不大于持续高甘油三酯。单纯高水平的高甘油三脂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大于单纯高糖,高糖联合持续高浓度的甘油三酯对细胞的作用最大,同等甘油三酯波动时,高葡萄糖的炎性损伤作用大于低葡萄糖。  3、波动性高甘油三酯和持续高甘油三酯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弱;但波动性高甘油三酯对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不大于持续高甘油三酯。单纯高水平的高甘油三脂对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的减弱作用大于单纯高糖,高糖联合持续高浓度的甘油三酯对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的减弱作用最大。同样的甘油三酯波动时时,高葡萄糖的炎性损伤作用大于低葡萄糖。  4、波动性高甘油三酯和持续高甘油三酯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损伤(NO含量降低),但波动性高甘油三酯对细胞的影响不大于持续高甘油三酯。单纯高水平的高甘油三脂对细胞内皮功能的损伤作用大于单纯高糖,高糖联合持续高浓度的甘油三酯对HUVEC功能的损伤作用最大。同样的甘油三酯波动时时,高葡萄糖对HUVEC的损伤作用大于低葡萄糖。
其他文献
沙丘移动与形态监测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测量方法对大范围的风沙地貌进行动态监测存在很大的困难。光学影像配准与关联(Co-registration of Optically Sensed Images and Correlation,COSI-Corr)技术的出现为区域风沙地貌的动态演化与监测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机。讨论了COSI-Corr技术在沙丘移动和形态监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
以红花岩黄芪(Hedysarum multijugum)、灌木铁线莲(Clematis fruticosa)和互叶醉鱼草(Buddleja alternifolia)幼苗(3~4月龄)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水和150 mmol·L~(-1) NaCl溶液浇灌至土壤水分含量达到饱和后进行自然干旱处理,比较分析低盐和无盐条件下3种灌木幼苗叶片抗旱适应的生理响应特征,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3种灌木幼苗的抗旱性进
通过调查草地不同沙化梯度下土壤、植被、输沙量及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洞穴沙质堆积体特征,分析了堆积体对沙质草地沙化特征的影响。通过在鼠害最严重的区域布设植物纤维网沙障探讨沙障防治鼠害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增加,土壤严重贫瘠化,植被明显稀疏低矮化,输沙量显著增加。植被的存在降低了近地表输沙量,使得最大输沙量高度上移。中度沙化地鼠兔洞穴堆积体和周围地表土壤理化性相比
土壤结皮深刻影响绿洲边缘固沙植被区的土壤水文过程。土壤结皮斥水性是量化上述影响的潜在指标。采用滴水穿透时间(WDPT)法,研究了河西走廊荒漠边缘不同建植年限梭梭植被区固定沙丘土壤结皮斥水性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植20 a后,丘顶与丘间地土壤结皮出现显著斥水性(WDPT>5 s),而丘坡土壤结皮无斥水性(WDPT<5 s)。丘顶土壤结皮斥水性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有机碳C-H组分以
根系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轻微的环境变化也会引起根系的变化。采用时空代替法,在毛乌素沙地选取固定沙丘、轻度活化沙丘、中度活化沙丘、重度活化沙丘上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植株,采用全根分层挖掘的方法调查根系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油蒿表现出深根性轴根植物的特点,不同活化程度沙丘油蒿根系生物量均以粗根最大,中粗根次之,细根最小,但沙丘的活化显著弱化了油蒿的轴根特征;在沙丘活化的初
贺兰县抓住干部考核的关键环节,不断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努力做到“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前途,不干事的让位子”。全面推行年度
采用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微阵列GeoChip 5.0技术,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不同年代人工固沙植被区的生物土壤结皮(BSC)为对象,分析BSC演替过程中参与铁代谢的功能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基因变化特征,研究微生物铁代谢对BSC演替的响应及调控。结果表明:真菌参与铁吸收和转运过程,古菌参与铁转运和贮存过程,细菌则在铁代谢吸收、转运和贮存过程中均起主要调控作用。门水平上,BSC铁代谢功能微生物组成
西北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土地养分流失严重,而过量施肥和连作会导致土壤性状恶化。为了满足当地饲草需求及改善土壤状况,本研究对紫花苜蓿和玉米进行连续间作,研究其对根际土壤养分、生物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际土壤pH在间作下较单作大幅降低。间作根际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大于玉米单作,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大于紫花苜蓿单作,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相反。间作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
叶圣陶先生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不要光捧两本书,读死书是培养不出人才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
以河西走廊湿生芦苇为对照,研究盐碱芦苇和沙生芦苇种群根茎的年龄结构、营养繁殖力、潜在种群与现实种群的数量关系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探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对土壤因子的趋异适应机理,为芦苇种群的扩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盐碱芦苇和沙生芦苇有6个龄级,湿生芦苇有5个龄级;根茎长度、根茎生物量和干物质贮量盐碱芦苇和沙生芦苇均小于湿生芦苇,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均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