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中度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叶蝉种群结构和动态的影响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f2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国家,而贵州省则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典型、最集中的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以可溶性岩石为主,容易遭受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的出露,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加之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石漠化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石漠化的治理刻不容缓。本研究选取轻-中度石漠化典型代表地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冲锋村为研究区,并在区内设置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样地,包括刺梨林、玫瑰林、李树林、牧草地、桃树林和核桃林,并选取叶蝉作为环境指示生物,于2019年5-10月通过扫网法,进行叶蝉科昆虫标本的采集,利用显微镜、体视镜等对昆虫标本进行鉴定,并使用SPSS20.0和Canoco 5等相关软件对叶蝉科昆虫的物种组成、相似性、多样性和均匀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镇冲锋村轻-中度石漠化地区的叶蝉类昆虫进行了分类鉴定。一共采集到叶蝉标本11525头,分属于11亚科52属,其中顶斑叶蝉属Empoascanara Distant和小绿叶蝉属Empoasca Walsh为优势类群。2、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叶蝉类昆虫进行了分类鉴定。其中刺梨林8亚科31属2072头,核桃林8亚科31属1300头,桃树林7亚科29属1543头,玫瑰林6亚科30属1902头,李树林10亚科33属2243头,草地7亚科25属2465头。其个体数量依次为:草地>李树林>刺梨林>玫瑰林>桃树林>核桃林,类群数则相差不大,说明在轻-中度石漠化地区,种植草本植物对叶蝉类昆虫的保护和恢复相对木本植物来说更具效果。3、对不同月份内采集的叶蝉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uo均匀性指数(J)趋于一致,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总体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uo均匀性指数(J)相反。具体如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0月>6月>5月>7月>9月>8月,Pieluo均匀性指数(J)为10月>5月>6月>7月>9月>8月,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为8月>9月>5月>7月>6月>10月。温度较高的6、7、8月份叶蝉的数量远大于温度较低的其他月份,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叶蝉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气压和湿度对叶蝉数量的影响则不明显,说明温度在叶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4、对不同样地内采集的叶蝉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刺梨林>草地>核桃林>李树林>桃树林>玫瑰园,Pieluo均匀性指数(J)则是:草地>刺梨林>李树林>桃树林>核桃林>玫瑰园,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为:玫瑰园>李树林>草地>刺梨林>桃树林>核桃林。5、对不同样地内采集的叶蝉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发现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似性是叶蝉群类结构相似的基础,核桃林与桃树林均为高大的乔木,与地表植被类型差别明显,因此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叶蝉群落结构较为相似。刺梨林和草地则均为较为低矮的草灌木植被类型,因此它们的群落结构较为相似。李树林和玫瑰园之间的植被类型较复杂,杂草相对较多,导致叶蝉类群相似性相对最低。6、结合研究区内轻-中度石漠化背景,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叶蝉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并且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刺梨林和草地进行植被恢复,保护叶蝉科昆虫生物多样性;(2)增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其他文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到2035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逐步增强”。以贵州省为核心区域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的生态屏障,是长江重点生态区,开展石漠化治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学位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治理石漠化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坡耕地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是区域生态治理的重点研究对象。混农林是一种复合种植措施,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然而在喀斯特地区仍然存在着对混农林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需求的问题。本研究以黔西市金兰示范区为研究区,选用当地常见的几种作物,按照一定的配置方法进行复合种植(枇杷+黄豆、石榴+辣椒、李子+牧草、樱桃+茄子、核桃
学位
随着现代化旅游发展进程的加快,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失衡问题,成为科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遗产保护管理中主权参与的不均衡,遗产保护的责任认知不清,以及游客的公民意识薄弱,缺乏对自然和历史的基本尊重,遗产保护价值的认知意识普遍较弱等问题是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其次,旅游规划和开发管理者在遗产保护区内建设各种旅游设施供运营使用,加速旅游业的发展,自然遗产景区设施的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现象严重,对自
学位
贵州省三岔河上游流域位于云南与贵州两级高原面掀斜过渡地带的岩溶高原深切峡谷区,具有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等特点。它作为乌江南源一级支流,水资源的动态变化深刻影响黔中地区的水量安全,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生态价值和经济发展战略意义。本研究以三岔河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流域历史和未来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探讨了过去和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建立适用于该岩溶流域的SWA
学位
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之一,中国南方喀斯特是全球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的典型地区,区域农村人口密度大,巨大的人口压力及高强度农业活动致使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十二五重点科技支撑计划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研究单位选择贵州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类型区进行了综合治理示范。其中,以刺梨、核桃、白三叶等植物及其组合进行种植
学位
小叶蝉亚科Typhlocybinae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叶蝉科Cicadellidae,主要生活在草地与林木上。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小叶蝉亚科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体表形态结构与生境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研究选取贞丰-花江示范区、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施秉云台山自然保护区三个石漠化等级不同的区域为研究区,对不同生境下小叶蝉亚科昆虫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体表
学位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南方喀斯特,是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最为集中的地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喀斯特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兼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石漠化治理模式与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矿物元素在土-草-畜生态体系内的循环机制,阐明其在各要素间的迁移-富集规律,是维持生
学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繁,气候问题引起了人类的重视。全球碳循环被看作是调控世界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力已成为当前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全球碳循环中,每年仍存在10亿吨碳去向不明。而世界上岩溶区广布,受岩溶作用驱动发生岩石风化而产生碳汇效应。作为岩溶作用的一种重要驱动力,CO2在岩溶作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科学研究证实,岩溶区岩石风化碳汇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
学位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二元三维空间结构,在复杂的水文地质背景下形成了地表流失-地下漏失双重水文格局,由高度风化的碳酸盐基岩组成的表层带具有重要的水文调蓄功能。表层带结构系统如何影响喀斯特近地表水文过程的机制尚不明确,探讨表层带水文补给机制对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水土资源协调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水文循环特点,结合环境同位素技术和水化学研究理论,针对喀斯特小流域表层带水文补给
学位
“九五”到“十三五”科研工作者们致力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成效显著,石漠化治理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衍生产品。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国南方喀斯特是全球最大最集中地连片的喀斯特区域,其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