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老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研究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其心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作为人体重要的中型动脉血管,其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否是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脉搏波速度是一种无创性评价动脉功能,反映机体主动脉、大动脉以及中动脉血管顺应性和僵硬度的经典指标,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通过测定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压、血脂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斑块稳定性、脉搏波速度等指标,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和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排除患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急性感染或其他急性疾病、近期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合并躯体功能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共纳入老年糖尿病患者130例,年龄在60~92岁,平均年龄72.38±8.79岁,其中男性59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详细询问病史并查体,记录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一般资料,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等指标,并计算体质指数,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观察并记录颈动脉斑块部位、大小、回声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按照Crouse颈动脉斑块积分标准计算斑块积分;根据超声检查斑块回声情况将颈动脉斑块分类;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进行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检测并记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受检者分为3组:HbAIC<7%者49例,为低水平组;7%≤HbAIC<8.5%者58例,为中水平组;HbAIC≥8.5%者23例,为高水平组。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糖化血红蛋白低水平组、中水平组与高水平组三组间比较,收缩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斑块稳定性、脉搏波速度有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显示,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比较,收缩压、空腹血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比例及脉搏波速度均高于低水平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低水平组;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比较,体质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比例及脉搏波速度均高于低水平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低水平组;高水平组与中水平组比较,空腹血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比例均高于中水平组。3.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性别(r=0.389,P<0.01)、年龄(r=0.296,P<0.01)、空腹血糖(r=0.203,P<0.05)、糖化血红蛋白(r=0.4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相关性(r=-0.208,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与性别(r=0.321.P<0.01)、年龄(r=0.355,P<0.01)、糖化血红蛋白(r=0.340,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49,P<0.01)有相关性;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体质指数(r=-0.286,P<0.01)、收缩压(r=-0.188,P<0.05)、糖化血红蛋白(r=-0.368,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405,P<0.01)有相关性;脉搏波速度与年龄(r=0.516,P<0.01)、收缩压(r=0.521,P<0.01)、舒张压(r=0.225,P<0.01)、空腹血糖(r=0.181,P<0.05)、糖化血红蛋白(r=0.229,P<0.01)、甘油三酯(r=-0.253,P<0.01)、总胆固醇(r=-0.311,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44,P<0.01)有相关性。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和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否独立相关;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大小独立相关;年龄、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独立相关;年龄、收缩压与脉搏波速度大小独立相关。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脉搏波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234,P<0.01)。斑块积分和斑块稳定性与脉搏波速度无相关性。结论:1.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比例、脉搏波速度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比例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在合理水平有利于延缓老年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2.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脉搏波速度呈正相关,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脉搏波速度检查可早期评估其动脉硬化情况,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3.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体质量有助于延缓老年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研究背景及目的:肥胖是多种代谢疾病以及部分肿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体质指数的增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增加。多数糖尿病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肥胖与糖尿病共存加重机体代谢紊乱,增加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目前评价肥胖的常用指标有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等。脉搏波速度(PWV)是一种无创性评价动脉功能,反映机体动脉血管顺应性和僵硬度的经典指标,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采用肱动脉-踝部动脉脉搏波速度作为评估患者动脉硬化的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对脉搏波速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糖尿病患者预防动脉硬化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排除患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急性感染或其他急性疾病、近期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合并躯体功能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年龄在45~87岁,平均年龄67.40±10.33岁,其中男性61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详细询问病史并查体,记录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一般资料,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等指标,并计算体质指数、腰臀比、腰围身高比,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进行肱踝脉搏波速度的检测并记录。根据不同肥胖标准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间脉搏波速度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男性受检者身高、体重、腰围、腰臀比高于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女性。2.根据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分别分组比较,肥胖组脉搏波速度均高于非肥胖组。根据体质指数分组发现,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脉搏波速度逐渐增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控制年龄的影响后,男性脉搏波速度与腰围(r=0.333,P<0.01)、腰围身高比(r=0.290,P<0.05)呈正相关;女性脉搏波速度与腰围(r=0.449,P<0.01)、腰臀比(r=0.397,P<0.01)、腰围身高比(r=0.459,P<0.01)、体质指数(r=0.302,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与脉搏波速度增高独立相关。结论: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脉搏波速度较非肥胖患者增加,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是影响动脉弹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肥胖相关评估及早期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