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三国演义》批评之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明清两代的《三国演义》批评,描述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其反映的思想观念,评析其作出的理论贡献,并探讨其历史定位。  第一章:历史地考察《三国》批评在明清两代发展演变的轨迹。明代的《三国》批评在批评形式上主要是序跋、评点和文人笔记、文集中的相关评论。评点是此时期的主体批评形式,注释性内容占很大比重,评论也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倾向,但其对文本的简略艺术论析又昭示了一种新的批评观念的确立。清初,遗香堂评本、李渔评本、毛宗岗评本都呈现出思想阐释和艺术论析并重的特色,特别是毛评本在明清《三国》批评史上,其阐释最为详尽,理论成就最高。晚清近代,小说丛话和单篇论文成为《三国》批评的主要批评形式。出于改良社会、救国益民的现实需求,评家重在论述《三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  第二章:综述明清《三国》批评的思想内涵。明清《三国》批评表现出强烈的正统观念和忠义思想。这既是传统的正统忠义观念的反映,又是特定时代反对异族统治的民族感情的折射,还源于渴望圣君贤相的民族文化心理。评者对忠、义、智、勇等英雄品格进行了倾情歌颂,表现了追慕、崇拜英雄的民族文化情结和呼唤英雄的社会时代心理。评者以褒忠诛奸、反伪善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对曹操的奸雄本质进行了尖锐揭露和批判。受晚明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李卓吾评本也以“奸雄”评判刘备、诸葛亮的权谋机变。  第三章:综论明清《三国》批评的理论贡献。明清《三国》批评是历史演义小说批评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三国》评者为历史演义文体特征的廓清作出了巨大贡献。评者对《三国》奇书特征的论述,丰富了中国小说批评对“奇书”这一古代小说典范文体的认识。毛评《三国》更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历史演义创作的结构和情节美学理论。  结语:指出明清《三国》批评在中国小说批评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讨论的是汉语中的话题问题。文章首先探讨了话语和句法的关系,认为先有话语语法后有句法,也就是说,句法成分是话语成分“句法化”的结果。话题作为汉语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也
在唐宋词史上,张先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不仅如此,在千年词史上,张先及其词也能占有一席之地.该文选取版本、用调特色、词选、词评以及承传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对张
日本文展日本人之于工艺也,自夸为东洋之独逸;于美术也,自夸为东洋法朗司,间尝自揣,只吾之不进耳。彼进固猛,然亦讵能一跃而跻于斯,固未敢心许之也。因于今年六月来此观光。
文学史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形式,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被中国知识分子用来重新整合本国数千年来的文学遗产。回顾最初四十多年来国人编纂的文学史著,我们不难发现:以“五四”为界,小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市东),宋开封人(今属河南)。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中重要的诗人和古文家,是这场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本文试图就前人未
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杨振峰有条成功的经验和大实话:“党建也是生产力,党建与发展不是两张皮,而是一股绳。”(引自6月22日《中国青年报》)“党建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相比,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众多的相异性。导致这样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与其独特的文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则是他所坚
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大量出现,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产生了对这些新事物、新现象进行指称的需求,在现阶段,人们主要利用仿拟手段创造出了大量的新词以适应交际活动中的这种需求,仿拟
本文以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及其批评史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以六十年的赵树理研究为工作平台,从赵树理在批评中的身份问题入手,对赵树理文学理想的生成及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的遭遇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