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场地上带板式转换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非地震地裂缝引发的地面不均匀沉降对各类建筑结构带来巨大危害。在实际工程中,现有规程对地裂缝的影响主要采取空间避让措施,即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安全等级,所处位置(上、下盘)设定一个最小避让距离;板式转换层作为高层建筑转换结构的重要形式,其优点是下部结构柱网可以灵活布置,无须与上层结构对齐。但由于转换厚板集中了相当大的质量与刚度,使得转换层处结构上、下层竖向刚度发生突变,容易形成薄弱层,对抗震极为不利。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研究地裂场地上带板式转换框支结构抗震性能,以论证高位转换在7度抗震设防区内地裂场地上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将规程规定的地裂缝影响区最小避让距离缩短的可能性,以期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以原设计在6度抗震设防区的河南洛阳宏业广场高层住宅这一实际工程为例,重新在7度抗震设防区内普通场地(避让距离不小于最小避让距离)上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弹性动力时程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等相关主要工作;(2)为研究板式转换层设置位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别将转换厚板设置在2层、4层、6层顶,将这3种模型分别从自振周期、结构侧移、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结构内力变化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3)以宏业广场高层住宅为算例,在7度抗震设防区内地裂场地(避让距离小于最小避让距离)上研究结构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内力随避让距离减小的变化规律,并将其与在普通场地上(仅考虑地震作用)的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内力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求得最合理的避让距离。通过研究发现:(1)以宏业广场高层住宅这一工程实例具体研究分析来看,其在7度抗震设防区内普通场地上结构抗震性能指标依旧满足规范要求;(2)通过3种模型对比分析发现,随着转换层位置的提高,结构的自振周期、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结构内力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并证明高位转换在7度抗震设防区具有可行性,但须对薄弱层进行适度加强;(3)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实际工程中应引起重视,合理的避让距离仍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为了在张拉结构设计计算中考虑索单元松弛及膜单元褶皱的影响,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张拉结构的风振反应和流固耦合作用奠定基础,提出了处理索单元松弛及膜单元褶皱的方法,并将
本文在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基础上,对不同形式的转换结构的性能作了一个大概的比较,对这些转换结构形式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作了初步的总结。
本文基于Biot动力控制方程,深入研究了条形基础的竖向振动特性。首先,采用Fourier积分变换解析求解了Biot方程,得到了该动力控制方程在Fourier变换域上的一组通解,然后由混合边值
型钢—混凝土组合板作为一种新型结构,在工程中使用越来越多,其具有承载力高,制作使用方便等特点。但是对这种结构的深入研究还刚刚开始,理论分析尚不是很完善。由于剪力键的
预应力钢结构因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该类结构是新型的、杂交的预应力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其结构具有受力合理、刚度大、重量轻、杆件类
在地下环境中,混凝土结构的防护至关重要,但许多工程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因此,新技术、新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采用一种新技术-喷涂聚脲(以下简称SPUA)技术来研究
广泛存在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残积土等粘性土土坡,常在雨季发生滑坡。因此,研究分析降雨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准确预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复杂工程问题
近年来,随着玻璃工艺的提高和大量公共建筑的兴建,以预应力拉索作为支承结构的点支式玻璃幕墙以其简洁、通透的特点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通常,根据预应力拉索的结构形式不同,可将
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结果向传统静载荷结果的转换方法,并简要阐述了桩自平衡测试法的荷载传递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转换系数和桩身压缩变形的简化转
常规的抗震设计都是基于刚性地基的假设,即假定结构物遭遇地震时,基础的位移与自由场地一致。然而,实际地震中,由于上部结构的反馈作用,使地基发生变形,引起基础相对于自由场地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