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国外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CDI)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显著增加,我国尚缺乏IBD患者发生CDI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研究。对我院新入院IB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了解IBD患者中CDI发生率,明确IBD患者发生CD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CDI对IB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新入院的IBD患者,严格按照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新入院的IBD患者大便标本进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厌氧选择性培养,根据选择性培养基上特征性形态和革兰染色初步鉴定,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一步检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A和毒素B。根据结果,将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分成CDI(+)组和CDI(-)组,对各种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最终216例IBD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UC患者73例,CD患者143例。纳入的216例IBD,CDI(+)的共30例,其中UC患者18例,CD患者12例。IBD患者CDI发生率为13.89%,UC患者CDI阳性率为24.66%,CD患者CDI阳性率为8.39%。UC患者CDI发生率高于CD患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0.691,P<0.001)。73例UC患者中,有30例为重度活动期,其CDI发生率为11/30(36.67%);23例为中度活动期,其CDI发生率为5/23(21.74%);17例为轻度活动期,其CDI发生率为2/17(11.76%)。3例缓解期的UC患者没有发现合并CDI。随着疾病活动程度增加,UC患者CDI发生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6,P=0.028)。发生CDI的18例UC患者中,有6例有1个月内抗生素使用史;CDI(-)的55例UC患者中,有11例有1个月内抗生素使用史。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706,P=0.401)。发生CDI的12例CD患者中,有1例有1个月内抗生素使用史;没有发生CDI的131例CD患者中,有37例有1个月内抗生素使用史。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P=0.249)。抗生素不会增加IBD患者发生CDI的风险。发生CDI的18例UC患者中,有7例有近期PPI用药史;CDI(-)的55例UC患者中,有4例有近期PPI用药史。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6,P=0.004)。PPI会增加UC患者发生CDI的风险。没有发生CDI的UC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7(5,12)天,发生CDI的UC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0.5(8.75,18.25)天。UC患者CDI(+)组住院时间平均秩次为49.11,高于CDI(-)组平均秩次3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没有合并CDI的CD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8(4,12)天,CDI(+)的CD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9(7.25,12.5)天。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2).CDI会延长UC患者住院时间,不影响CD患者住院时间。合并CDI的UC患者在发现感染后的3个月内手术率为16.67%,CDI(-)的UC患者在进行CDI检测后的3个月内行肠道切除手术的手术率为5.45%。CDI(+)的UC患者3个月内行肠道切除手术率高于CDI(-)的UC患者,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P=0.313)。在131例CDI(-)的CD患者中,有14例(14/131,10.69%)在进行CDI检测后的3个月内因为各种并发症进行了肠段切除手术。在12例发生CDI的CD患者中,有5例(5/12,41.67%)在发现CDI(+)后的3个月内,进行了肠道切除手术。CD患者CDI(+)组,3个月内肠道切除手术率高于CD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6,P=0.01)。在本研究中,没有任何IBD或CDI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IBD患者中有较高的CDI发生率,UC患者比CD患者更易发生CDI。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UC患者发生CDI的风险增加。近期外院住院史和PPI抑制剂是UC患者发生CDI的危险因素。近期抗生素用药史、ASA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不会增加IBD患者发生CDI的风险。发生CDI会延长UC患者住院时间,增加CD患者3个月内肠道切除手术率。CDI的多数症状与IBD突发加重的症状重叠,临床表现上难以鉴别,因此IBD复发的患者需要警惕是否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