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郑声”的阐释与接受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a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声”本指春秋时郑地的民间音乐,在汉代已不复存在。本文所论及的两汉“郑声”取其广义,即民间俗乐的代称。两汉对“郑声”的阐释,有双重价值标准:艺术审美标准和意识形态标准。由此构成了雅俗审美观的对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立。本文试图从文化诗学和多元文化的角度探究在两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汉人对“郑声”的阐释与接受所蕴含的文化心态、审美标准、价值取向,从而探讨当社会面临深刻的转型和变革时,人们将如何作出自己的文化选择。两汉对“郑声”的褒扬与贬斥其根源在于:儒家“依经立义”的话语言说方式在汉代确立,自孔子提出“郑声淫”后“郑声”的本义便被曲解;“诗无达诂”与“诗有专诂”是儒家“美刺”精神的体现,是孔子诗教观的发展和延续,“郑声”遭到汉儒反对自在情理之中。两汉“郑声”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儒学独尊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汉代经学已转换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话语,儒家“诗教”观成了君主专制政体控制人们思想的专制工具,“乐与政通”必然排斥“郑声”;其二,经济的发展与俗乐的兴盛,使得“郑声”流传日趋广泛。两汉“郑声”在批评、创作上的运用,体现在:一,郑声施于朝廷;二,郑声与乐府,俗乐的发展促进了乐府的兴盛,最终形成了雅、俗互动的社会意识形态。文章最后指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努力使二者在协调、互补中和谐发展,以期引领人们给这个社会以普世的关注,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也是两汉“郑声”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其他文献
宗教和法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相互影响是不难理解的。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在《卫拉特法典》中具有明显的反映。1640年制定的《卫拉特法典》以黄教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的留学教育开始于1847年的晚清,以容闳留学美国为开端,此后历届政府源源不断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接连派出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到美国、英
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加速,很多大中型矿山的可采资源储量加速消耗,特别是许多老矿山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不仅影响到国家发展对于
近几年,各种教学模式常见于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专家报告、刊物,甚至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推介,恰逢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引来了武汉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暨素质教育特色
自5月下旬自治区全面启动南疆地区群众工作督导以来,克州各级党组织全力支持配合督导工作,切实担负起问题整改的主体责任,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托,坚持以解决问题为
报纸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的切实需求,推动了电力行业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其主要收入就是电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电力营销工作的最终也是以电费来作为实际
近年来,贴近百姓生活的各类节目层出不穷,但是播音主持中官方语言多、与百姓实际生活差距大的问题仍旧存在。文章结合播音主持理论进行了分析,找到贴近百姓生活的方法。
灵敏素质作为人体基本素质之一,它在身体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灵敏素质由速度、步伐、平衡、快速启动、协调、动力性柔韧、爆发力等组成,它是各种体育运动素质的综合体现,灵敏
弘农杨氏是两汉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其家族通家累世习儒传经,因儒学成就兴家,并达到四世三公的高峰地位,是一个典型的以文致显的家族。杨氏尊儒崇经,以忠君为国和清白家世而
针对众源地理数据中的同名点实体之间存在距离、方向等非一致性偏差,导致匹配困难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泰森多边形的点实体匹配算法。利用相匹配的点实体数据集其对应的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