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丙胺和N,N-二甲酰胺的热解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胺类物质作为生物质燃料中的重要组分,近年来关于胺类燃料在燃烧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采用精密准确的实验设备对胺类燃料的燃烧行为进行实验探测,同时,建立可信的动力学模型对于含氮污染物及氮元素迁移路径进行详细分析,这都将为降低生物质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含氮污染物的排放和扩大生物质燃料市场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选取两种典型的胺类燃料,即正丙胺(NPA)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步辐射光电离结合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分别在30和760 Torr两个压力下对上述两种燃料展开热解实验研究。基于热解实验结果,本文对于母体燃料的分解路径以及主要含氮产物的生成路径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开展的背景。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同时,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解决好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成为人类新时期面临的巨大挑战。人们在发展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方式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能源。生物质燃料以其来源广泛、成本低和低污染的特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生物质燃料中含有大量的含氮组分,在生物质燃料的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含氮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通过对含氮污染物生成路径和氮元素的迁移路径的研究,为降低生物质燃料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含氮污染物提供理论基础,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此外,本章中还简要介绍了两类燃烧产物的诊断方法,即原位光谱法和取样分析法。本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实验装置、关键实验参数测量与处理以及模型构建。实验装置部分,本章对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BL03U线站的热解实验装置展开了详细的描述。在热解实验过程中主要用到了流动管热解、超声分子束取样、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和飞行时间质谱探测等技术。实验中根据所用光子能量不同,分别采用氩气和氟化锂进行滤波。首先,在第二章详细地介绍了滤波物质选择的原理,还对实验中物种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三种热解实验模式进行了介绍。其次,本章对流动管内部的温度分布、膨胀系数和光电离截面的测量进行了介绍,同时,在本章还详细地介绍了实验数据以及关键参数的处理方法,包括摩尔分数的计算、膨胀系数的计算和光电离截面的确定。最后,在模型部分中,本章对本文模拟工作采用的Chemkin软件的发展和包含的模拟模块进行了简要介绍,对采用PFR模块进行模拟过程时采用的反应机理文件和热力学数据文件的架构进行了描述。本章还介绍了反应速率常数和定压热容、生成焓等热力学数据的计算和确定过程。本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 NPA在30和760 Torr两个压力下利用流动管进行高温热解实验以及NPA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和模拟工作。在30Torr压力下,检测到了 28种热解产物;在760Torr压力下,检测到30种热解产物。随着热解压力的升高,NPA发生热解的温度区间向低温区移动,并且,NPA热解速率随着压力的升高也逐渐增大。本工作构建的NPA热解模型很好地预测了燃料的热解过程和产物的生成趋势。同时,本章也进行了 NPA热解的ROP和敏感性分析,对实验中探测到的中间体和产物的生成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两个压力条件下,氢提取反应均为NPA消耗的主要路径。在30 Torr压力下,单分子解离反应对NPA的消耗有重要影响。此外,本章还将NPA高温热解实验结果与胺类燃料的层流预混火焰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含氮污染物的生成路径。本章中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生物燃料利用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和含氮燃料转化路径。本文第四章主要介绍了DMF在30和760 Torr压力下进行的高温热解实验以及基于实验结果进行的关于热解产物生成路径的推测。实验中,在30 Torr压力下共检测到25种热解产物,在760Torr压力下共检测到了 20种热解产物,包括碳氢化合物、碳氮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对于检测到的每种产物都进行了物种结构的定性判别和分析。随着热解压力的升高,DMF的热解温区逐渐向低温区移动,并且热解速率加快。基于热解实验结果和前人进行的研究,本章对于DMF的消耗路径以及主要热解产物的生成路径进行了推测。本文最后一章对后续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并且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包括DMF动力学模型的构建、NPA的氧化实验以及用于研究微重力环境下含氮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小落塔实验装置的搭建。综上所述,本论文分别开展了 NPA和DMF的变压力高温热解实验研究。NPA动力学模型在两个压力下准确地预测了 NPA的热解行为,基于动力学模型分析,给出了氮元素的迁移路径和含氮污染物的生成路径。基于DMF的实验结果以及前人研究结果,对DMF热解实验中含氮产物的生成和转化路径进行了推测。本文结论为研究生物质燃料利用过程中含氮污染物的形成和含氮燃料转化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促进了生物质燃料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其他文献
碳烟主要由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碳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以及工业对炭黑生产的需求都需要我们对碳烟生成机理和碳烟模型进行研究。碳烟生成是燃烧过程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涉及燃烧化学、流体力学、质量热输运和颗粒动力学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有关碳烟生成仍有许多基础性科研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碳烟生成机理和模型进行研究。论文首先阐明了碳烟对环
由于传统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化石能源作为动力来源的动力机械未来的发展更注重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作为动力来源的动力机械将会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高空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是无人机技术与太阳能动力技术结合的产物,采用光伏电池和储能电池作为能源系统,利用太阳能作为其动力来源,通过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实现超长航时的飞行,具有跨昼夜甚至跨月持续飞行的
随着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列车安全问题也备受瞩目,但是列车故障检测涉及的数据量庞大,处理过程复杂。异构并行系统的强大计算资源与深度学习的发展也为大数据处理带来了新的方向。如何结合大数据异构并行处理与深度学习技术解决列车故障检测问题,并保证其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面向列车故障检测的大数据处理应用着手,从平台体系结构、与深度学习系统的通信技术、编程框架等方面设计并实现面向列车故
随着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和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以清洁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压紧凑式换热器是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循环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一方面,超临界流体在临界点附近的物性剧变特点导致二氧化碳独特的管内流动换热特性,另一方面,非均匀热容、沿程换热及压降的多变特性使换热器的优化方法不同
漏洞重现是调试软件缺陷的关键步骤,基于目前的技术栈,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手工完成。尽管崩溃报告在软件发生错误时被捕获,并发送给软件供应商,但它几乎不能用作漏洞重现。主要的原因是,来自软件用户的崩溃报告通常缺少许多关键因素(例如,软件安装,触发方法),这使得漏洞重现变得更为困难。更糟糕的是,软件可配置选项(即,一个软件系统被定制以在特定上下文或场景中使用的能力)的不确定性,对重现仅存在于某些特定的
一名男生进入某重点高中后,学习勤奋努力,高二时进入了年级前一百名。到了高三,男生更努力了,但成绩反而下降了。男生不服输,每天都学习到很晚,但成绩一次不如一次。班主任也弄不清哪里出了问题。最后,男生由家长陪同接受了心理辅导,他的成绩才逐渐恢复正常。为什么男生的成绩会下降?为什么接受心理辅导后,他的成绩恢复正常了?
期刊
仿生学研究发现表面微结构可以改变边界层结构,抑制湍流猝发频率和强度,降低表面摩擦阻力,为运动物体气动性能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其中,微沟槽减阻技术因不需要消耗其它能量同时具有很好的减阻效果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NACA65-010叶型为对象,对于沿流向布置的对称V型和梯形沟槽结构,分别在可压缩与不可压来流条件下,采用实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表面微沟槽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研究及减阻流动机
近年来,各种类型无人机在各方面的应用发展迅速。其中,固定翼无人机在起飞时易受地形等条件限制,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复杂环境、可靠性强、成本低的辅助起飞方式。压缩空气弹射起飞优势明显,具有结构简单、运维费低、能量密度高、适用场景广且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本文以适用于固定翼无人机的压缩空气弹射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热力学模型,分析自变量参数对弹射性能的影响规律,对主要的零部件进行设计,使用AUTO
排气系统是燃气轮机、汽轮机组中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回收末级透平的余速动能,减小透平出口背压,增加透平焓降,提高透平出功;二是引导气流流入下游。船用燃气轮机、E级及之前的重型燃机和大功率汽轮机多采用单侧径向排气系统,气流由末级透平流出,沿轴向进入排气系统,在排气蜗壳中转弯90°后流出,气流方向发生翻转,形成复杂的漩涡,并且随工况改变明显。无论是舰船开经济航速下低负荷运行的燃机还是电
微槽群热沉相变换热技术由于具有取热热流密度高、无需外加功耗等优点,被认为是当前解决高性能半导体芯片换热的有效手段之一。微槽群热沉表面加工有微米尺寸的矩形微通道阵列,液体工质在其矩形槽道所产生的毛细压力梯度作用下可沿微槽方向迅速流动。相较于常规换热器,微槽群热沉相变换热技术拥有更好的热均匀性和更低的热阻。目前学者们大多数认为微槽群热沉的传热性能与其毛细润湿特性息息相关,因此对微槽群热沉的毛细性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