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数量与我国跨区域性城商行规模经济的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以来,城商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的重要性,随着跨区域战略的实施和发展而日渐增加,其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高。截至今年1月份,城商行的总资产增长将近10倍,其在国内银行业资产总额中的占比翻番。城商行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因于以增设分支机构方式进行的跨区域发展战略,本文以下部分称此类已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为“跨区域性城商行”。
  目前,我国约有112家跨区域性城商行,占城商行总数的84.21%左右,它们的规模扩张有四个特点:第一,省内跨区域性城商行数量及其分支机构数量增加。在我国112家跨区域的城商行中,省内跨区域的城商行有67家,比2010年增长76.32%。2013年,25家省内跨区域性城商行拥有的分支机构总数为1751,比2012年多204个。第二,跨省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攀升,发达地区居多。经统计,我国的45家省外跨区域性城商行共设立分支机构约5674个,跨省设立的分支机构超过655个,比2010年多出3倍,其中东部地区有448个,占总数的68.40%,较2010年增长4.4%。在所统计的29家跨省经营的城商行中,绝大多数都已在发达地区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第三,总资产增加,增幅下降。虽然城商行总资产从2004年的17056亿元,持续增长到2014年的180842亿元,增幅超过10倍。但是2010-2014年,城商行总资产增速却不断下降,由38%降至19%,增速减半。第四,经济地位提高,经营风险上升。2004-2014年,城商行总资产占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不断向上攀升,由5.4%上升至10.49%。但是,2011-2014年城商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基本都在上升,2014年二者分别为855亿元与1.16%,增幅达152.21%、45%。
  跨区域性城商行进行规模扩张主要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应对国内银行业激烈的竞争,迎合政府与监管层在制度上的规模偏好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规模偏好。跨区域性城商行为追求规模经济而扩大规模主要是出于主观自愿。但是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为了获得各种规模偏好而进行规模扩张却基本是被动的适应性行为。本文认为追求规模经济效应是跨区域性城商行规模扩张最主要的动因,因为货币的同质性与规模扩大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技术投入增加使银行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事实上,一些较早跨区域的城商行,如北京银行等,在增设分支机构扩张规模的过程中,的确获得了较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但是国内外银行业环境在变,技术在革新。首先,国内外资银行数量激增,截至2013年底,它们在我国共建分支机构达946个。其次,大银行全国性布局越来越明显,农信社及村镇银行渗透式发展趋势也逐渐显露,这些战略布局使众多银行加入到了瓜分同一块蛋糕的战争中。城商行内外受敌,盲目地继续追随大型跨区域性城商行的步伐,增设分支机构进行规模扩张,是否仍有利可图?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客户传统的服务消费模式正在不断改变,ATM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各种APP软件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基本的金融服务。2014年3月Bankrate.com发布报告指出,美国有3/10的人至少6个月内不会去银行的分支机构,其中年轻人占多数,人们前往实体银行网点的频率在逐渐下降。实际上,2008年起国外就不断传出关于分支机构末日即将来临的断言与议论。据报道,2011年欧洲地区关闭的分支机构数量达到7200个,2012年为5500个。基于以上事实,城商行是继续以粗放的方式增设分支机构?还是应该暂停脚步,认清自身处境,转变发展战略?
  为了研究以上问题,本文以2009年及以前已经成功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围绕分支机构数量与跨区域性城商行规模经济的关系,选取2009-2013年为样本期间,以存、贷款总额为产出变量,资本成本、资金成本、劳动力成本为投入变量,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测算考虑分支机构数量影响前后,跨区域性城商行规模弹性的变化,以判断继续增设分支机构于跨区域性城商行是否有利。实证结果表明,无论考虑分支机构数量与否,目前我国跨区域性城商行的整体规模弹性系数均小于1,处于规模经济状态。但是考虑分支机构数量的影响之后,规模弹性系数变大,说明我国跨区域性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中存在过度增设分支机构的现象,过度增设分支机构非但不能在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中产生积极的规模经济效应,相反可能会使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因为城商行跨区域之后,短期内会出现高素质人才储备短缺、经营管理水平与规模不匹配等问题。并且在注册地之外经营,城商行不再拥有特有的地域优势。因此,我国跨区域性城商行在未来的跨区域发展道路中应该改变模式,朝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此外,文章还发现,就目前来说,以增设分支机构进行规模扩张的方式更适于规模大且实力强的城商行,小且弱的城商行应更多地利用地区优势,增强自身实力。
  根据文章实证结果,本文认为跨区域性城商行在进一步的跨区域发展进程中要提高规模经济,改善经营效益,有赖于三个层面的转变,即:政府及监管层层面、跨区域性城商行总行层面、分支机构层面。首先,政府与监管层应该严格把关新设分支机构的审批,做好事情调查和事后监督;其次,城商行应利用完善的管控制度,统领辖内各分支机构谋求集约式发展,即使要新设分支机构,也应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中西部地区;最后,各分支机构应提高整体员工素质,积极增进与地方企业和居民的关系,以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吸引更多客户。
  文章的论述主要有三大支撑,一是理论支撑,二是事实支撑,三是实证支撑,各自分布在文中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及论文撰写的意义,阐述文章的研究对象、方法及主要的写作思路,在对通篇文章了解的基础上,指出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银行规模经济的基本理论,指出其产生的四点原因。第二部分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别评述分支机构数量与银行规模经济之间关系的有关研究。第三章详细地介绍了城商行资产规模扩张的现状以及省内外跨区域性城商行资产规模扩张、新设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布局等方面的情况,指出城商行追求规模扩张的四点主要动因。第四章使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以27家跨区域性城商行2009至2013年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测度在是否考虑分支机构数量影响情况下,跨区域性城商行规模弹性的变化,并分析增设分支机构使跨区域性城商行效率降低的可能原因。第五章在文章现状分析与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三点结论,并针对结论,从政府与监管层层面、跨区域性城商行总行层面和分支机构层面,为跨区域性城商行的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在于:首先,文章选择的研究对象在城商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细分,将它们定义为跨区域性城商行。其次,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分支机构数量与跨区域性城商行规模经济的关系,相对来说较新,相关研究还较少。虽然已有学者对分支机构效率或者分支机构数量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但研究对象细分到跨区域性城商行的还是比较少。并且从整体上研究分支机构数量与银行规模经济之间关系的也是比较少。
  本文的不足之处为:第一,文章理论部分的阐述略粗浅,深度有待提高;第二,虽然文章尽可能地选择较多的样本,扩大样本期间,但是相对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众多的变量,样本数量仍显不足,导致实证结果不够严谨和准确,削弱了实证的说服力。如果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区间,获取尽可能多的样本去观察分支机构数量与跨区域性城商行规模经济间的关系,那么研究的结果就更具有说服力;第三,有关跨区域性城商行总资产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文章仅是从数据表象与相关性方面推断而得,没有展开详细的实证研究,因此说服力不足。
其他文献
报纸
期刊
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重创的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此次危机爆发已经六年有余,但其余威犹在,世界经济仍然未从此次灾难中复苏过来。面对金融危机虽然还心有忌惮,但世界各大经济体并没有懈怠,而是在改革的探索过程中继续研究和分析金融危机,发现金融领域的漏洞和缺口,重建金融领域的平衡,以促进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后来世界各国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时候,一个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新的金融术语——“影子银
学位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质量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伴随着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出现,国家强调,经济增长不能单纯依赖粗放型增长模式,以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总量的提高,应当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
学位
学位
期刊
期刊
报纸
期刊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