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习语不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报刊杂志、广播新闻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如其分地把成语由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不仅是有益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众所周知,中国和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相比,在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俗、地理环境、人生哲学和自然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习语包含的内容和重点都不尽相同。另外,一种语言在表达某种含义和概念时,可能仅在某些方面和另一种语言选择的表达方式一致。因此,要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完全对等的表达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给习语翻译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本文首先对英汉两种成语做出界定,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点,并重点探讨了其不同点。作者认为英汉两种成语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完全或者近乎对等;部分对等;表面对等以及完全不对等。在这四种关系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成语的翻译,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如上文所述,习语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很难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到对应体。因此,译者必须把意义的翻译放在首位。这也正符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即翻译不是在译入语中寻找对等体,而是去寻找能够替代源语的“最接近、最自然”的译文。换言之,寻找一个最接近的功能对等体替代它。然后,本文作者论述了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发展以及对中外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并认为恰当的利用功能对等理论能够有效的进行习语翻译。
作者认为在习语翻译中,如果要达到功能对等有三种方法: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另外要做到功能对等,要遵守五个原则:对等原则;替代原则;替代加注释原则;直译原则;意译原则。
最后,本文作者认为翻译作为人类活动中最复杂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因素对翻译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奈达认为“寻找成语的对等体是翻译活动中最困难的因素之一”。一种语言的成语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仅有少量的可以替代的对等体,更多的成语没有对等体,总有某种涵义会在翻译的过程中丢失,应该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也是本文作者利用上文提到的翻译方法和原则翻译成语并尽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成语的意义和内涵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奈达的翻译理论在近年来招致了广泛的批评,但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吸取他的理论的精髓,而不是希望它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最后,作者认为,习语翻译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课题,需要更多的研究,也呼唤翻译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