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炭工业是关系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就山西省而言,煤炭开采对自然资源、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自1979年起,我国对煤炭工业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无法从整体解决矿区、煤炭基地的累积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是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的中心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自2003年9月1日起要对能源(煤炭)规划等十个专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文依据环境法的具体要求和“十一五”煤炭工业规划的主要内容,以乡宁矿区为例,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运用到山西省煤炭开发战略环评中,从评价尺度上更精确更合理地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状况及其动态研究,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山西省生态可持续发展。首先,本论文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上运用生态足迹法,从生物物理量的角度来研究自然资本,进而判断该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生态足迹模型包括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2个模型,本文采用本地生态足迹来进行计算,生物物质采用生产足迹,能源采用消费足迹,对乡宁矿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进行研究,以期准确把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其次,本论文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乡宁矿区1996~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通过计算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乡宁矿区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是整体下降但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波动,人均生态足迹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耕地、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变化对乡宁矿区人均生态足迹的影响较大,林地次之;主要年份的生态足迹大小排序为:化石能源用地>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1996-2001年乡宁矿区是生态盈余,2002-2006年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足迹逐渐增大,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生态占用指数呈现增长趋势,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程度也在不断的快速发展;生态经济协调指数逐渐减小;可持续发展指数逐渐减小。由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可知,1996-2006年,乡宁矿区属于生态较不安全、较贫穷、协调性较差、持续性稍好并出现下降的区域。再次,本论文利用灰色模型对乡宁矿区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计算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对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动态预测与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乡宁矿区2010~2015年的生态赤字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乡宁矿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将出现持续增长,2010~2015年6年生态压力指数增长速度超过现状年的增长速度;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在现状年的基础上出现下降趋势,生态协调性整体下降,但其下降的速度却相对减慢了;可持续发展指数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下降速度还在加快。由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可知,预计2010~2015年,乡宁矿区生态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从生态占用指数来看,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世界人均水平,乡宁矿区属于稍微富裕区域,与现状年相比,说明乡宁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从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来看,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等级为1级,仍属于协调性较差的区域;2010~2014年可持续发展指数等级为2级,相对持续性较差,而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指数等级为1级,该区域持续性很差,说明乡宁矿区的持续性处于快速下降趋势。最后,本论文提出了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控制区域人口增长,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进行生态恢复,尤其是塌陷区的综合整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改变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矿区;推行清洁能源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数据获取性的限制,本论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综合的、宏观的,将生态足迹法与SEA有机的结合,比较乡宁矿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来把握乡宁矿区总体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但未能实现乡宁矿区的分区研究,即空间动态研究,这需要当地完整的统计数据,将矿区的3个分区(规划区、勘查区、后备区)分别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分区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把握各分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确定乡宁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分区,有针对性地提出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这对于维护乡宁矿区及其个分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很有必要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