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的理性呼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法规政策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2007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和历史文化名城类 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为研究范畴,通过分析该类遗产在保护条件发生转变的情 况下出现的现象,提出了当前较具争议的五个问题:保护的认识问题、遗产的价 值问题、产权问题、保护实施的模式问题、管理法规的问题。 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树立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正确理念,即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种公共事业,而遗产管理应看作一种特殊的公共事业管 理。其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都有相应的要求。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分析了中国现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主体、管理对象 和管理手段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已取得成效的国外的管理体制以及政策 法规的制定、运行的原理和机制的可取之处。 提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法规政策的改进,在完善现有管理体制的 基础上建立“双轨并行,分级管理”的管理主体的模式;细化和丰富管理对象; 提出管理手段的模式是“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与宣传手段辅助” 的多手段综合管理模式。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行政管理模式,并提出“应该把 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的观点。 最后建议通过综合多种手段,建立遗产管理者、经营者、使用者和所有者的合作 关系,并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法规政策,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以来产生的原型建筑的消逝和“标志建筑”的泛滥这两个目前城市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被
自从1851年英国伦敦最早举办了万国博览会,世界博览会已经历了155年的岁月.世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国力的场所,还成为文化交融和广泛联络的契机,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参与.在这样
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多经历了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性城市的保护过程。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并且根据城市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整
该文从分析广州地区的气候特征和传统风土建筑的风格特点开始,通过调查广州地区建筑窗口遮阳构造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前人对相关工作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着重解决了如下几个方面
本文试从承继关系入手,结合众多大师作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充分说明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不仅通过大量文献和作品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后辈建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以及物质流通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使用需求也趋向于多样性、复合性、可变性等方面。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成为
学位
窗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窗的形式决定着建筑的表情。窗的界面化设计是当代建筑设计中新兴的潮流之一,在技术、审美、观念等各种背景条件下,它作为一种设计
三峡工程建设涉及淹没和迁建城市2座,县城11座,迁建任务繁重,周期紧迫。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内,库区在经济底子薄、地理条件差、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的情况下完成了新城市(镇)的迁建
我国正处于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在这一过程当中,由于理论及体制的不完善,我们的空间环境和自然资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与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