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复习文献,掌握关于髌骨软化症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总结整理本病的常用治疗方法。2.通过复习文献,总结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的理论来源,并探讨本法的机制。3.观察并探讨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本病提供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1.查阅文献:对本病的研究概况,包括病因、病机、诊断、辅助检查和治疗等内容分类梳理,并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两个方面归纳总结;归纳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的理论来源、机制。2.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33膝),男3例(4膝),女17例(29膝);对照组20例(35膝),男4例(6膝),女16例(29膝)。治疗组以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法治疗。本研究仅对患者前3次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Lysholm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部分症状和膝关节功能进行测评,其中VAS表在3次治疗前后由患者自行填写,Lysholm评分在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由第三者测评。治疗结束后,对所采集数据用SPSS17.0软件做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论。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比较,t=15.90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t=12.50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t=2.710,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治疗中每次治疗前后VAS评分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次治疗两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比较,t=-11.69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t=-17.04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t=2.534,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中交锁、不稳定、疼痛、爬楼梯、下蹲项的比较,各项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稳定、爬楼梯及下蹲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情况比较,经x2检验,x2=9.903,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临床控制率35.00%,显效率55.00%,有效率5.00%,无效率5.00%,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15.00%,显效率35.00%,有效率45.00%,无效率5.00%,总有效率95.00%。治疗组的临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和常规针刺均有缓解疼痛的作用;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在本研究中无论疼痛总体改善还是每次治疗的疼痛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2.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本病均可改善膝关节功能;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在本研究中对膝关节功能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在不稳定、爬楼梯和下蹲的项目上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有更好的效果。3.本研究表明,两种治法的总有效率均较高,但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对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更优。4.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较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