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绵词分训例说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nyun_117_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绵词是一种特殊的汉语词汇,从古到今,很多学者都对联绵词进行过探究分析,综观前人的论述,各家对联绵词的界定和认识并不尽相同。在传统联绵词观念中,联绵词并不单指“双音节单纯词”,主要指那些在特定语境中结合较为密切、整体表意的词或词组。现代联绵词观念主要是指双音节单纯词,认为联绵词是不能拆开来解释的。现代也有一些学者对双音节单纯词的观念持质疑态度,认为联绵词主要来自于同义联合型的复合词,是可以分开训释的。本文以双音节单纯性联绵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择七个联绵词进行探源分析,说明其构成的理据,以此来证明联绵词可以分训的性质。
  本文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研究现状、选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现代联绵词观念中的“双音节单纯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联绵词分训的研究散见于相关论著中,沈怀兴、白平等学者对联绵词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在联绵词分训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比如“仿佛”“蝙蝠”“凤凰”“蝴蝶”“芙蓉”“慷慨”“披靡”“辟易”等词语的探源考证令人信服,但是对于数量繁多的联绵词来说仍显数量不足,联绵词的研究现状也足见分训考释的难度。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文献法、因声求义法。对于所考察的联绵词首先梳理其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对其用法及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分别考察其构成单位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探寻与联绵词整体意义相关联的用例。由于联绵词形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探寻联绵词本源时采用不限形体、因声求义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试图使人们在今天重新认识联绵词的性质,有助于语源的探究,对于词汇史的研究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正文部分对“妩媚”“婉转”“觊觎”“逶迤”“绸缪”“颠沛”“荒唐”等七个联绵词进行考释,共分为七部分。每部分又分为四小节,首先归纳出联绵词的书写方式;其次,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出联绵词的本义;然后,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对联绵词的语素进行探源,找到联绵词的本字,证明联绵词是可以拆分解释的;最后找出联绵词的两个语素可作为自由语素与其他语素参与构词、其义与联绵词的整体意思相同的词语。“妩媚”等词本是并列式合成词,只是由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结合使用的频率较高、语义结合的整体性较强等原因,在字形上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也掩盖了其本源,人们逐渐地对其来源及形成轨迹也便不易追寻。
  最后是结语部分。现代观念中的联绵词确实有的是单纯词,是不可拆分的,比如“玻璃”“葡萄”“沙发”“咖啡”,这样的词语通常是外来词,是借词。而大多数联绵词是可以拆分的,只是由于时间的久远、字形的掩盖,找到其所有来源是较为困难的一件事,随着研究的深入,想必能够分训的联绵词数量会逐步的增加。
其他文献
习近平文艺思想既是关于文艺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关乎中国发展的重要政治思想。因为,蕴含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既是含有丰富文艺思想的文献,也是含有博大精深的政治思想的政治文本。本论文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特征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四个鲜明特征,并分别
学位
格非,在20世纪80时代中后期,以先锋作家的身份出现在文学界,创作了大量以反叛传统、追求形式探索为鲜明特征的优秀实验小说文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学界面临新的时代挑战。苏童、余华等先锋小说作家面对复杂的社会现状纷纷转型,格非作为其中一员,也未停下思考的脚步。他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创作出多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格非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重新思考关于作者、读者、
学位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创作了多篇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小说,比如《废都》、《白夜》、《土门》、《秦腔》、《高兴》、《古炉》、《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贾平凹不仅童年时期有过痛苦的饥饿体验,而且还善于在小说中描写人的饥饿状态以及表现饥饿状态下人的言行、内心世界和灵魂挣扎。  本论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饥饿研究视角分析贾平凹1990年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
学位
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语言接触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本体的研究,也会涉及到包含在语言接触中的人类文化进程的研究。但是传统的语言接触研究多集中在类型学差异较大的系统之间,对于类型学差异较小的语言接触研究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较为薄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愈加频繁,语言接触的
学位
自杀是文学千百年来历久弥新的书写主题,被作家反复吟咏、抒写。1930年代,有不少作家都把自己艺术的目光投射、倾注于自杀书写,自杀者形象及其自杀行为成为很多作品的主人公与素材。据不完全统计,在1930年代文学中有近百部作品包含自杀书写,广泛涵盖了左翼、京派、海派、“战国策”派、东北作家群、台湾乡土小说等数大文学流派,见诸四十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以及多位剧作家笔下的话剧创作。当自杀书写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天马行空的想象、魔幻的感觉、汪洋恣肆的语言都为研究者所称道。他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体现着莫言的文学观、价值观,“高密东北乡”的女性更是魅力独具,诠释着莫言以生命为信仰的女性观念。“地母”与“女娲”是人类童年时期各种神话、传说中的母性定位,虽然在流传过程中各有出入,但无论哪种流传版本,其强壮、生殖与爱,代表同情、慈悲、安息,代表四季循环、土地、永恒
学位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民族—人民的文学”是葛兰西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阐释“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的提出原因、思想内涵、思想特点以及影响。  葛兰西在研究拉布里奥拉的过程中接触到实践哲学思想,为“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在列宁的影响下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并且在列宁的
学位
严歌苓以高超的叙事艺术创作了多部佳作,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论文借助叙事学的理论知识探析她的小说特色。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一是阐明家庭背景、部队生活和留美经历等对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等角度,对严歌苓的小说叙事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和评价。三是指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严歌苓利用“我”的身份差异形成互文性,借用固定式人物内视角实现了对
学位
丁惟汾(1874—1954)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不仅有功于革命,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方言音释》(以下或简称《音释》)乃丁氏集大成之作,全书旨在逐条逐词训释、疏解扬雄《方言》中的语词,注疏之突出特色在于“以音释义”,即以“声近义通”为原则训解字形、语义之间的种种关系,故“声训”是此著作训解词语的典型方法。因丁惟汾于政治方面多有事功,而其学术成就鲜有论述者,我们即从“声训”角度对《音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以小城镇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小城镇作为不同于城市与乡村的独特地理空间,呈现出融合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文明的特点,具有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特性。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这种城乡之间的小城镇叙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描写小城镇人物与文化的文本处境尴尬且模糊。研究者往往将其归于乡土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解读,但小城镇已经呈现出不同于乡村的特质,且小城镇作为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空间实体,这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