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dong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文学互译与交流问题是译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论文采用文化双向交流的视角,以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历史、现状和特点的梳理与描述为主线,着重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何以进入法兰西语境,在译介过程中遭遇了何种障碍,翻译家与文学研究专家在译介与接受过程中起了何种作用,有何因素在制约或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等一系列与翻译有着重大关系的理论问题。   论文由三个相对独立但关系紧密的部分组成,共7章,另有绪论与结论两个部分。在绪论部分着重指出,中外文学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从中探讨文学交流之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为出发语国家了解自身文学提供一面明镜。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历史绵长,但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状况缺乏全面的梳理与理论思考,有鉴于此,本论文在较为充分掌握涉及本课题研究的资料的基础之上,确定了研究的重点,明确了研究难点,采用宏观梳理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路径,试图描述出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兰西语境中译介的基本轨迹、发展脉络和特点,进而通过选择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即鲁迅、巴金、老舍,为个案分析,揭示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之间,特别是译介和接受与出发语和目的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之间的联系,探讨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活动如何受到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等要素影响的过程与机制。   论文第一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第一章以“现代性”这一关键词的界定入手,追溯其历史,在中西文化发展的脉络下,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现代性的诉求,以及在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质、价值与特色,进而思考在中法文化差异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何以吸引法国的翻译者、研究者以及普通读者,继而凸现翻译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翻译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与发展的特殊意义。第二章则为翻译定位,在将翻译定位于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基础上,思考在中法文学交流中,中国现代文学是否得到法国的关注,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法兰西语境的。论者借助布里塞的翻译社会批评理论、布厄迪厄的社会场域理论和卡萨诺瓦的文学等级论,指出在中法文学的双向交流中,中国现代文学基本处于边缘的地位,其重要性及其价值并未得到法国读者的足够关注和了解。同时,在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探讨中,提出了翻译的特殊意义:翻译可为出发语国家的文学提供了解自身的参照,同时为接受语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提供丰富与发展的外来的促进因素,而鲁迅的翻译思想则为我们理解翻译的选择、介入与对文化的构建作用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论文第二部分由第三章与第四章组成。第三章为分类的描述性研究,旨在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基本问题:法国究竟翻译了中国现代文学哪些作品?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进行全面的分类梳理的基础上,揭示翻译文本的选择和法国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均受到历史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翻译的文化交流价值超过了文学翻译的本身。第四章为分期的分析性的研究,以历史的目光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的历程,如果说经罗曼·罗兰的推荐,敬隐渔翻译的鲁迅的《阿Q正传》于1926年在《欧罗巴》杂志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起点,那么在此后的八十多年里,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些优秀作品被译介到法国。通过分期分析,论文指出文学翻译与文学输出国及接受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能进入法兰西语境,主要得益于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特有的社会、政治、历史与文化美学内涵。此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作品的选择和翻译,都有着不同的目的与方法,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分期研究中,论文不仅注重描述翻译了什么与如何翻译,同时凸现谁在翻译,翻译作品如何走入法兰西语境,揭示了一个各种翻译要素相互作用,同时与翻译外部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语境相互协力的动态的翻译历史过程。 在第二部分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分类与分期研究的基础上,第三部分则从宏观描述转入个案的分析。如果说第二部分旨在提供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翻译的基本图景,揭示其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那么第三部分则注重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探讨法国在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策略与接受环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所选择的个案既能有助于揭示翻译活动的有关规律,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法国译介与接受的历史发展与特点。鉴于这两条基本原则,本论文选择了鲁迅、巴金与老舍三位作家,分章加以探讨与思考。 第五章追踪鲁迅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的历程,研究其翻译的特点,追问鲁迅何以在法国一译再译,进而揭示翻译鲁迅的动机与语境。鲁迅是在法国翻译最多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法国的历史与社会语境中,鲁迅的翻译在中国解放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主要被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制约,在其译介与接受的过程中,不免受到误解、变形,甚至曲解。但由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所处的特殊地位,鲁迅的作品在法国知识界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鲁阿夫人所领导的鲁迅翻译与研究小组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通过与中国文学、出版与翻译界的合作,联合巴黎学界有志于从事鲁迅作品研究与翻译的人士,为鲁迅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尽管综观鲁迅在法国的翻译历程,意识形态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度曾打上浓重的政治色彩,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鲁迅的作品仍旧受到法国的关注,对鲁迅的阐释与理解又开辟了新的空间。 第六章着重讨论巴金在法国的译介情况。巴金在法国译介较多,不在于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界所占有的突出地位,也不在于巴金在解放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文坛所处的特殊位置,而首先在于巴金与法国文化和文学所具有的某种割不断的姻缘关系。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巴金在法国的译介主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巴金的作品在法国的译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他在解放前所写的主要作品,二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后所发表的《随感录》。考察作为现代作家巴金在法国的译介情况,自然不能割断其历史的发展与延续。因此,巴金在法国的译介凸现了一个法国读者不断接近巴金,理解巴金的历史进程。巴金本人在法国的特殊经历、他所接受的外国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影响、其作品对法国读者所提供的认识中国社会的参照价值,以及巴金对真理的追求,构成了其作品在法国译介与接受的重要原因。 第七章讨论的个案是老舍。老舍是法国读者最喜爱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老舍在法国的翻译要追溯到1946年,在法国出版的《骆驼祥子》是从英译本转译的。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老舍的一些主要作品在法国先后被译介。在译介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到译本的质量不断提高,在译本质量有着保证的前提下,对老舍研究的基础显得更为扎实可靠。程抱一与女儿的通力合作,李治华的坚持不懈,保尔·巴迪的深入研究,为法国读者阅读老舍,理解老舍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而在法兰西的语境中,老舍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异国情调和人文色彩更是为其在法国的生命拓展与延续构成了决定性的因素。不过,理解老舍的路很长,在法兰西的棱境中,老舍在不同时期显出了不同的形象,这为中国读者理解老舍也提供了某种具有启迪性的参照作用。 通过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的分析,本论文不仅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与接受的发展历史的认识,也有助于揭示翻译活动,特别是翻译动机、翻译主体、翻译影响因素和翻译接受语境等重要方面,在不同的文化空间与历史语境中所显出的特点。就总体而言,论文不仅从理论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和接受的成因、历史、场域与影响因素作了探讨,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为今后类似的探索提供了参照,同时,第一次系统地就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问题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描述与分析,为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的油气管道建设起步较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油气管道建设已经历了近七十年的发展,现如今管道运输已成为我国进行油气输送的最主要渠道,油气管道输送网
期刊
语篇评价是文章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过去数十年来,学者已对不同文类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英文小说中作者简介中肯定站位的构建。该部分介绍了作者的一些基
期刊
曾健勇,一个广东出生、福建成长的青年画者,执着于自己的水墨创作并试图持续地给予观者惊喜。广东和福建,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点:譬如古代有所谓的“闽习”之说,指的就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一部复线结构、充满科幻玄疑色彩的长篇小说,表达的是自我探寻的主题。1985年获得谷崎润一郎奖,是村上春树早期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这部作
4月1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对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完成的2个云南省烟草公司科技项目"烟草病虫害信息库及远程诊断预警系统 On April 1, Y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广泛传播而普遍流行的一种语言变体,在网络交流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蓝本,由网民结合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并通过不断实践创造出的一种
学位
风景油画主要是指以油画表现语言、技法和材料来描绘秀丽多姿、变化无穷、充满生机的自然景物的绘画创作。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风景油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题材登上西方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