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明类pH与Fe3+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y_su26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氢离子在生理过程和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和临床分析。pH为2-3的胃酸在生理过程中胃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正常的胃酸pH值会引起胃病。近年来,有关pH<4的荧光探针报道得很少,所以能够快速检测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内的强酸介质pH非常重要。此外,Fe3+在氧的运输、蛋白质转运、酶催化反应和细胞代谢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识别Fe3+的方法至关重要。荧光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实时监控和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从而被研究者所青睐。其中,罗丹明染料具有卓越的光物理性质。因此本文设计合成了基于罗丹明染料的pH荧光探针RNO、ROH以及识别Fe3+的RL荧光探针。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荧光探针的产生及识别机理,以及pH荧光探针与常见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第二到四部分: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螺内酰胺结构使得其无色且发射很弱荧光,但是,一些金属离子和氢离子可以使螺内酰胺开环从而使得其显示粉红色并发出强荧光。因此本文首先合成了罗丹明酰肼,然后分别再与2-硝基肉桂醛、2-羟基肉桂醛、4-溴-2-醛基噻唑反应,制备了三种新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RNO、ROH、RL,并对其结构进行了1HNMR,13CNMR,MS表征。经过对探针识别过程中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RNO与ROH对H+有很高的选择性,RNO和ROH的荧光强度分别与pH(3~4.18)和(3~4.70)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DFT方法和核磁滴定实验证实了探针RNO识别机理。RNO探针具有良好的细胞膜渗透性,可用于Hela细胞的强酸pH荧光显微成像。同时,研究发现RL探针识别Fe3+具有很好的选择性,Fe3+浓度在1~20μmol/L范围内与RL探针荧光强度(582 nm)呈较好线性关系(R2=0.97913),Fe3+的检出限为1.46×10-7mol/L。Fe3+与探针RL的络合比为1:1。并且探究了探针RL与Fe3+离子的作用机理。
其他文献
荧光成像技术以其高灵敏度和高时空分辨率,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细胞生理过程或目标进行实时监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可视化复杂系统中生物事件的方法。将荧光成像技术和分子探针设计策略相结合,设计用于生物传感和成像的荧光探针,对于深入相关生理和病理过程的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荧光探针存在易光漂白、斯托克斯位移小、分子易扩散和不能原位成像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荧光探针在生物应用。因此,
由于具有独特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金纳米颗粒作为性能优良的光学探针,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与化学分析领域。与传统宏观测量方法相比,以金纳米粒子为探针的单颗粒分析方法在成像和检测方面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研究人员利用显微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目标物诱导的纳米探针信号响应,如光谱(或颜色)、强度、数量以及光学各向异性的变化等,已经实现了对气体介质、疾病标志物蛋白和DNA等的超灵敏检测。然而,现有的单颗粒检测技术大多需要对颗粒进行非原位沉积即把颗粒固定在界面上,而非特异性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纳米颗粒随机聚
细菌污染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快速,准确和灵敏地检测细菌对于确保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至关重要。多通道串联压电(MSPQC)传感器由于它们具有操作简便、稳定、成本低廉和实时在线监测等独特优势,已被开发为突破常规方法瓶颈的潜在检测方法。细菌16S r RNA由于独特的结构,成为细菌检测的重要靶标。本文围绕细菌的快速检测,提出了一种用于检测细菌的16S r RNA特异片段的筛选及验证的方法,并用
与革兰氏阳性菌相比,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存在使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更差,与此同时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更加重了多药耐药阴性菌的感染危机,因此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严重。在新型抗生素研发困难的后抗生素时代,一种治疗耐多药细菌的新策略是利用组合疗法将现有的抗生素和一种称为“敏化剂”的化合物进行有效的组合,实现“老药新用”。抗真菌、原虫药物潘他米丁是一个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敏化剂,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它
光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外部刺激,可用于改变分子构象和电子结构特性。光致变色功能材料在光刺激作用下发生两种异构体间的可逆转换过程,使其在分子开关和光电器件等领域中备受关注。其中,二芳基乙烯化合物是具有代表性的光致变色材料之一。二芳基乙烯分子在特定波长下发生分子内的电环化反应,反应过程主要是光激发态下化学键的重建。但是,调控光激发下的化学反应仍然具有挑战性。值得注意的是,螺环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空间立体位阻
传统化石燃料消耗的迅速增加而造成的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恶化问题,可持续再生新能源技术开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已知的新能源技术包括二氧化碳还原、金属-空气电池和电解水技术,都存在析氧过程。然而涉及四电子转移的析氧反应动力学过程比较缓慢,这就需要研发出更为高效的析氧反应催化剂。商业化的析氧反应催化剂包括Ru O_2和Ir O_2,其性能和稳定性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但由于其储量少、价格昂贵,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广
含sp~2碳的化合物,如烯烃、芳烃、(非)芳香杂环等,是一类极其重要的有机分子和化工产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合成产物中。其中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是合成含sp~2碳化学键的最为有效方法之一,在合成化学中备受关注。而传统的合成方法主要通过脱卤偶联反应实现,需要利用或者制备昂贵、不稳定以及敏感的金属或卤代偶联试剂,且副产物对环境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脱小分子偶联反应因释放尽可
随着科学技术,人口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使用传统化石燃料引起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为传统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寻找替代能源以迎接世纪的挑战,已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许多国家都重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因此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可再生能源。此外,氢气可以从可再生和可持续的能源中产生,从而为未来十年内的能源转型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环保解决方案。如今,电解水制氢被认为是替代化石燃料合成氢的主要可持续选择。电化学新能源技术是公认的最稳定、最高效的新能源技术。
本文采用不同方法合成了不同粒径大小和形貌的氧化铈,并评价了它们抛光K9玻璃的材料去除速率(MRR)和表面粗糙度,探究了氧化铈的尺寸大小、Zeta电位、化学活性与抛光性能的关系。
  以大比重碱式碳酸铈为前驱体,通过搅拌球磨和煅烧来制备氧化铈抛光粉。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球磨时间、球料比、液固比等因素对球磨产物的粒径及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影响产物粒径大小的因素排序是球料比>球磨时间>液固比,最佳球磨条件为液固比1∶1,球料比7.5∶1和球磨时间5h。在不同温度下对最优条件下所得球磨产物煅烧制备了氧化铈,评价
近年来,镧系发光探针因其具有斯托克位移大、发光寿命长、发射谱带窄、光稳定性好、低毒性等优良特点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较长的发光寿命可以消除生物系统中自荧光和散射光的干扰。遗憾的是,这类包括分子复合物或无机纳米晶体在内的探针应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很少被报道,这可能是由于其依赖于结构的发光适配性较差。由镧系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组成的发光镧系配位聚合物纳米粒子(Ln-CPNs)可以构建一类新型的智能传感平台,与传统的发光器件相比,Ln-CPNs通过调节网络中的元件和结构,可以方便地调节发光器件的发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