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的红霉素与营养盐对微藻的复合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海洋是大量抗生素最终会汇入的地方,因此,抗生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值得大家的关注。同时,大量营养元素也会进入海洋,造成营养盐结构的严重失衡,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生产者,微藻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本文将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作为研究对象,将红霉素作为代表抗生素,研究了红霉素和不同营养盐比例对微藻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红霉素和营养盐对微藻的复合影响;此外,本文还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以及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进行了混合培养,分析了红霉素与营养盐对微藻种间竞争的复合影响。研究表明:(1)实验范围内(0~1 000μg/L),红霉素浓度高于100μg/L时,红霉素会显著抑制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的生长。红霉素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无显著影响,红霉素会促进赤潮异弯藻的生长。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最适营养盐比例均为N∶P=16∶1。缺氮和缺磷都会抑制微藻的生长。(2)红霉素会抑制中肋骨条藻叶绿素a的合成;当红霉素浓度高于0.5μg/L时,红霉素会对东海原甲藻、旋链角毛藻和米氏凯伦藻叶绿素a的合成有抑制作用;红霉素高于10μg/L时会对赤潮异弯藻叶绿素a的合成有抑制作用。红霉素会促进旋链角毛藻类胡萝卜素的合成。除旋链角毛藻外,红霉素对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有低促高抑的作用。营养盐限制时,微藻在光合色素的合成方面对红霉素的敏感性更高,微藻的光合作用更容易受到抑制。(3)红霉素对米氏凯伦藻可溶性蛋白质存在低促高抑的现象;氮限制时,红霉素会抑制其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红霉素会抑制中肋骨条藻的可溶性蛋白质合成,但会促进旋链角毛藻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红霉素会促进赤潮异弯藻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但营养盐限制时,红霉素会抑制其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4)红霉素会加重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氧化损伤。氮限制时,红霉素对米氏凯伦藻、旋链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氧化胁迫比其他营养条件更严重。与其他营养条件相比,磷限制时红霉素对东海原甲藻造成的氧化胁迫是最严重的。氮限制和磷限制时,中肋骨条藻对红霉素的耐受性会降低。营养盐限制会降低微藻对红霉素的耐受限度,降低微藻的抗氧化能力。(5)不同的微藻对红霉素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旋链角毛藻对红霉素最敏感,米氏凯伦藻对红霉素的敏感性最低。同一种微藻在不同的营养盐比例下对红霉素的响应是存在差异的。营养盐限制会降低微藻对红霉素的耐受限度。(6)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或中肋骨条藻混合培养时,东海原甲藻或中肋骨条藻是优势种,但红霉素可以为米氏凯伦藻提供一定的竞争优势;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混合培养时,中肋骨条藻是优势种,但红霉素可以为赤潮异弯藻提供一定的竞争优势。不同的微藻对于营养盐限制的适应性不同,中肋骨条藻的适应性最低。红霉素和营养盐限制会影响微藻的种间竞争。
其他文献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我们逐渐由近海走向远海,然而,海洋用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问题,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不容忽视,而目前针对海洋钢材腐蚀的研究多数是在室内或者是近岸进行实验,对于钢材在实际海域中的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状况,其在海洋的分布是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和规律性,是否可以应用空间插值,目前尚未有透彻的实际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黄海和东海作为研究区,以Q235低碳钢、45#中碳钢、X80管线钢、E
在全球变暖和北极放大的大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气候指示因子,海冰的储量和覆盖范围对北极地区的反照率、大气与海洋之间的通量交换、淡水循环以及全球温盐环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海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海冰输出是控制北极海冰储量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受到大气强迫的控制作用,气旋是北极重要的局地大气活动形式,与北极海冰输出通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是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滤食性动物,身体表面具有无数小孔,通过水在体内不断流动,完成呼吸、摄食、排泄、生殖等一系列生理活动。钙质海绵尽管种类数较少,仅有七百余种,占已知海绵物种的5%,但其分布范围广阔,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海区的钙质海绵物种丰富,但尚未进行过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和近年来采集于渤、黄海
pH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因子,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生理调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陆地还是水生生物经常会经历pH的波动。海洋酸化,酸雨及其导致的水体和土壤的酸化都会导致生物体生存环境的pH降低。在本研究中,我们用模式动物秀丽线虫和海洋线虫作为动物模型,通过线虫响应不同pH环境的表型实验及转录组分析,为探究生物体感知和响应酸性pH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秀
当今社会,海洋经济贸易得到飞快的发展,海上进行的人类活动增多,为了贸易便利或者是人们的人身安全,那么水下的信息就要求更加精确。黑潮延伸体是西北太平洋的一支高温高盐的强劲的西边界流,其变化,特别是黑潮延伸体的变化对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海水温度是表征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性质的基本的海洋要素,是众多反映海洋气候环境特征的水文指标其中的一个。研究清楚黑潮延伸体海域的海洋温度的结构、时间空间
贻贝广泛分布于深海冷泉、热液及近海环境,环境适应性较强。贻贝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生成碳酸钙矿物介壳,保护内部软体组织。贻贝介壳作为一种生物矿物,矿化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敏感记录生存环境。前人研究焦点集中在生物矿化的机制及介壳的微观结构等方面,传统技术手段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会对介壳造成损害。激光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分子指纹”光谱,其具备原位无损、无需样品预处理、多组分探测
西太平洋具有复杂的三维海洋环流结构。表层流和次表层流的系统是三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整个大洋质量守恒、热量平衡以及气候预测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以往观测资料有限,热带西太平洋海流研究主要基于水文资料(温盐密),研究其季节到年际变化等,无法知晓西太环流的季节内变化。近几年来,直接测流资料发现季节内变化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流变化中占有很大的贡献。研究季节内变化能量来源是来自大气强迫还是来自海洋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最近50年内大洋中的氧逸失了 2%左右,由此导致大洋区最小含氧带不断扩张,同时在近岸海域发现的低氧区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对全球大洋氮循环的研究发现,大洋输入和输出的氮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氮会通过多种氧化-还原作用生成为N2或N2O从大洋中流失。尽管大洋低氧区被认为是发生氮流失的最主要区域,但到目前为止对低氧区内氮的转换过程和影响因素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为探索氮在低氧环境中
海山因其独特的地形构造和特殊的水文环境已经逐渐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山为海洋微生物分布、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天然实验室”,但是目前对海山区脱氮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本论文通过涂布平板法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区14个站位水体样品和1个生物样品(海绵)中可培养脱氮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此外,采用多相分类的手段对4株潜在的海洋细菌新
自二十世纪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陆续从海洋来源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数量庞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天然来源的化合物大多具有特殊的化学骨架结构特征并且生物活性多种多样,不但能够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这些新颖的结构骨架或化合物还可能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极端生存环境中的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成为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深海冷泉来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