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夏季雷暴天气过程分型及环流特征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tip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地闪观测资料、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逐小时降水资料,本文首先从2008-2012年6-8月中挑选出京津冀夏季雷暴过程45例,并根据降水强度和地闪频次将其分为多地闪弱降水(L+R-)、多地闪强降水(L+R+)和少地闪强降水(L-R+)过程三类(其中L+R-16例、L+R+21例、L-R+8例);其次,通过常规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心0.5°×0.5°再分析资料,对三类雷暴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统计对比,再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对各类雷暴过程的环流背景场特征进行合成并检验,依据统计及合成结果总结出各类雷暴天气过程的概念环流模型图。结果表明:在雷暴天气过程中,水汽输送的强度决定了降水的强弱,而层结的不稳定程度影响地闪频次的多少。伴随多地闪的L+R-和L+R+过程均发生在高空低槽、低空低槽或切变线的有利环境中,但前者水汽以偏东路径输送为主,后者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北侧强西南气流水汽输送为主。L-R+过程中高空低槽和低空切变线的强度以及对流不稳定指数都明显弱于另两类过程,但其水汽输送较为充足,主要来源于位置相对L+R+偏北的副高西侧偏南气流的输送。三类过程均可能受锋面系统影响,但伴随强降水的雷暴过程中,锋面系统更活跃。  利用地面和探空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资料,从中尺度环流着手,对2015年8月7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伴随有闪电和冰雹的突发性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剖析。对北京局地强降水过程的研究分析表明:过程发生在强层结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层中低层低槽配合地面辐合线,促进河北西北部对流发展,并向东南方向移动,形成北京西北部短时强降水;北京中部地区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则是局地性新生的雷暴单体,由雷暴冷池出流和暖湿空气在边界层交绥和辐合所触发,北京西北部地形对冷池出流下山速度的加快、冷池出流高度的抬高及偏东暖湿气流的辐合抬升作用,也是局地雷暴新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其他文献
使用中的玻璃温度表,为确保其测量的准确性,需要定期进行检定。针对目前人工检定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通过计算机视觉读取玻璃表温度的自动检定方法:在标准计量用恒温槽中,通
本文采用GADS(全球气溶胶数据集)中黑碳和沙尘气溶胶资料,分析了黑碳和沙尘气溶胶的辐射特性及其在全球的分布特征;并利用Zhang et al.改进的BSTAR5C/CCSR/NCC辐射传输模式模拟
刚从苏联东欧访问回国的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批评搞“大跃进”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表现,这时苏联人也对“大跃进”议论纷纷,赫鲁晓夫也公开批评人民公社得不偿失。毛泽东立即把这一切联系起来,怀疑彭德怀可能从莫斯科取回了什么“经”来,于是大为不悦。  1957年莫斯科会议之后的毛泽东,可说是豪气干云。还没有回到北京,他就已经开始按照他那“不断革命”的思路,准备发动大跃进,超英赶美了。大概毛泽东自己也没有料到,
本文利用2005年与2006年锡林浩特观象台积分浊度计和黑碳灰度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半干旱地区气溶胶散射及吸收特性变化特征,讨论了它们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该地区从冬季到
中国的降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这源于自变量雨期(降水天数)和雨强(降水强度)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长期变化。本文使用1951-2012年62年194站逐日降水资
“平安银行还我们血汗钱。”2016年9月22日,十余人站在平安银行北京朝阳门支行门外,手中拉扯着白底黑字的横幅。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有些甚至已过古稀之年。银监会北京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左”的东西就抬头了。民间议议纷纷。有人说:“听说改革开放要收一收,该抓抓阶级斗争了。”有人说:“知识分子的尾巴又翘起来了,还是毛主席说得对,得
研究单透棚和双透棚两种棚式性能及对西洋参生育生理、产量品质的影响。在金寨县天堂寨镇西洋参试验基地内,以一层蓝色参用膜作为对照,比较单、双透棚及对照的气温、地温、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了不同处理对西洋参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单透棚、双透棚起到很好的降温增湿的作用。在各个观测时段里,各项温度指标数据均以对照最高,双透棚最低,单透棚居中。
报纸在闯过广播、电视制造的重重险境之后,近些年又迎来空前挑战: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报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是继续在夹缝中残喘,还是寻找突围的方法?是坐以待
本文利用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海面物理状态,分析了偏振天气雷达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潜力。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偏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