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典型喀斯特区土壤含水量与水溶性钙分布特征及水-钙关系分析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Co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水分、水溶性钙是植被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对土壤水-钙关系的研究可以为该地区的土壤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然而,已有研究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水钙关系特征关注较少,未能较好地揭示该地区的土壤水-钙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使用原位采样、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典型喀斯特区土壤含水量、土壤水溶性钙的分布特征,揭示该地区的土壤水-钙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喀斯特区的土壤水、钙资源管理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中水分含量差异较大。喀斯特高原区平均土壤含水量为28.38%,0-40cm土层深度内,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峡谷区平均土壤含水量为34.67%,0-30cm土层深度内,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黏粒、土壤砂粒、土壤石砾等土壤内部因素的影响,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黏粒正相关,与其余因素负相关。外部环境因素中,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海拔、坡向及植被覆盖度。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的主控因素是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砂粒含量。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的主控因素是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颗粒分布。(2)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处于水溶性钙缺乏的状态,可补充土壤中的水溶性钙含量。不同分布方向上,土壤水溶性钙含量差异较大。喀斯特高原区平均土壤水溶性钙含量为32.38mg/kg,0-40cm土层深度内,土壤水溶性钙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喀斯特峡谷区平均土壤水溶性钙含量为29.07mg/kg,0-30cm土层深度内,土壤水溶性钙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喀斯特高原区、峡谷区土壤水溶性钙含量主要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p H、土壤有机质、土壤砂粒、土壤石砾、土壤全钙、土壤交换性钙等土壤性质的影响程度较高,与这些土壤性质正相关,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较低。垂直方向上,土壤水溶性钙含量主要受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砂粒、石砾含量,土壤全钙、交换性钙含量、土壤p H等土壤内部因素的影响。水平方向上,土壤水溶性钙含量主要受土壤砂粒、石砾含量,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土壤性质因素影响。(3)水-钙关系分析表明,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在维持土壤含水量供应前提下,可进一步增加土壤水溶性钙的供应。不同喀斯特区,土壤水钙关系特征差异较大。喀斯特高原区植被的土壤水钙耦合度平均为0.67,以初级协调为主,平均水钙比为31.54,与土壤含水量供应相比,土壤水溶性钙供应量可进一步增加。喀斯特峡谷区植被的土壤水钙耦合度平均为0.66,为初级协调,平均土壤水钙比为227.34,与土壤含水量供应相比,可增加土壤水溶性钙的供应。贵州典型喀斯特区土壤水钙耦合度及水钙比主要受水溶性钙含量的影响,受其他土壤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通过研究,识别了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溶性钙分布的主控因素,找到了量化喀斯特区土壤水-钙关系的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植被建设和农业开发实践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乙二醇醇解是把PET解聚为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BHET)单体的高效方法,对解决废弃PET回收资源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传统醇解PET催化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单体产率低等问题,开发了乙酰丙酮锌催化废弃PET高效解聚为BHET单体的方法.与已报道金属盐和离子液体催化剂相比,乙酰丙酮锌催化性能优异.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反应温度为175℃,反应时间为30 min
目前为止我国一直是世界鲜食葡萄主要种植品种众多的鲜食葡萄生产大国,2018年以来我国鲜食葡萄栽培种植面积已经首次突破了每年超过95.00万hm2,产量仍然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葡萄主要产区之一,我国的“首都经济圈”,对葡萄产业的综合性研究却较少。本文从京津冀土壤养分分析和葡萄养分分配规律两个方面对京津冀主要葡萄产业园区的养分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即农林废弃
文章以"采芝斋"的标志设计教学单元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效果、教学特色与反思等方面对标志设计课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应用能力。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产量、现存量、季节动态、养分元素储量、分解特征等,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养分动态平衡的重要体现。与常态地貌相比,喀斯特森林的生境条件、植物群落外貌和结构特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喀斯特森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地形之间生境条件存在明显差别,地形作为影响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对森林微气候、地表径流和蒸发蒸腾等产生影响,改变土壤的属性、植被的
岩溶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有机碳含量还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及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不仅是土壤环境与大气环境和洞穴环境之间碳迁移的重要环节,也是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途径。深入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机理、
干旱是影响我国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灾害之一。贵州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岩溶地貌发育强烈,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基础脆弱,严重阻碍其农业经济发展。自2000年以来,贵州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及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应对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准确监测和评估贵州省的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发生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贵州省的水资源调控与高效利用、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
干旱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干旱对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而农业干旱对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安全影响更为显著,具有发生频率高,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贵州地区,喀斯特发育良好,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能力相对北方地区来说更为低下。因此,如何有效监测土壤含水量、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土壤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变化情况的时空分异,对于该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以及防旱抗灾治理措
水土流失是制约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黔中地区径流小区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与GIS技术结合,系统分析了黔中地区径流小区的产流次数、径流量和侵蚀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划分了黔中地区侵蚀性降雨的雨型,并研究了水土流失对不同降雨、地形和植被盖度的响应机制。通过监测数据对土壤侵蚀模型进行了修正,并运用GIS方法对黔中地区土壤侵蚀进行了计算和评价,探寻了黔中地区的水土流失规律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探索流域尺度、类型尺度、集聚地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对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段)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流域尺度和类型尺度基于2015年、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集聚地尺度基于长时间序列的2000-2017年遥感影像,采用核密度分析、规模等级、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土地利用结构体系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
为验证菌藻共生用于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探索高效可行的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固定化菌藻小球耦合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T)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并与常规CAST进行对比,以考察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海水小球藻与细菌构成共生体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可有效去除CODMn、无机氮和磷,去除率高于青岛大扁藻、杜氏盐藻及等鞭金藻与细菌的搭配;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将菌藻制成固定化小球后,菌藻体积比为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