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半矩形环螺旋线行波管的研究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nqu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军事电子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行波管具有更宽的频带,更大的输出功率,更高的频率、和更小的体积等其他工作特性。慢波结构是行波管的核心组件,其高频特性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行波管的性能参数。传统行波管因体积大、热耗散能力低、加工难度高以及效率低下等因素而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与圆柱形电子注相比,带状电子注因其自身具备较低的空间电荷效应,较大的电流和较高的功率等优点而成为一种毫米波器件比较理想的辐射源。正因为如此,探究能与微加工技术(MEMS)相兼容同时方便和带状电子注相互作用的新型慢波结构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下行波管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例如,平面螺旋线、微带曲折线以及变形曲折波导等。本文基于此思路,在对螺旋线慢波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慢波结构——半矩形环螺旋线慢波结构。本论文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方法,从慢波特性、传输特性和束-波相互作用特性三个方面对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可方便与带状注互作用的新型半矩形环螺旋线慢波结构,该结构具有平坦色散、耦合阻抗大、与微细加工技术相兼容、易于批量精细加工等优势,适合作为毫米波慢波结构以及应用于微波功率模块。2.研究了不同结构尺寸参数对半矩形环螺旋线高频特性的影响,并完成了对常规半圆形环螺旋线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色散特性相近的情况下,半矩形环螺旋线慢波结构的互作用阻抗要明显高于半圆形环螺旋线慢波结构的互作用阻抗。设计出该慢波结构的输入/输出耦合装置,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了其散射特性,结果显示设计的输能装置具备较小的反射性和良好的传输性。3.设计了S波段圆形电子注半矩形环螺旋线行波管,与常规半圆形环螺旋线结构相比,在色散特性相近的情况下,采用相同的电气参数,粒子模拟结果表明:在2.5~3.4GHz的频率范围,半矩形环螺旋线行波管产生大于600W的输出功率,最高输出功率达到1028W。相比于半圆形环螺旋线行波管,最大饱和输出功率提高了约14%,互作用长度缩短约18.5%。4.设计了140GHz带状注半矩形环螺旋线行波管。在相同的结构尺寸参数下,本文将其与矩形螺旋线行波管进行对比。高频特性模拟结果显示,半矩形环螺旋线慢波结构相比较矩形螺旋线慢波结构具有更低的相速度以及相近的色散平坦度,同时该结构几乎在整个工作频段内具有更高的耦合阻抗。粒子模拟结果表明:120GHz-166GHz频段内,半矩形环螺旋线行波管输出功率超过30W,其在140GHz达到40W的输出功率,增益为26.02dB。相较于矩形螺旋线行波管,100GHz-162GHz的频带内,半矩形环螺旋线行波管的输出功率明显的提高,在140GHz处功率提升了54%。
其他文献
再生混凝土,是以建筑固体废弃物(废弃混凝土,废弃砖块等)资源化利用生产的再生骨料代替天然砂石拌合而成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发展再生混凝土是促进循环经济、实现建筑业可持续
铝合金凭借其优良的使用特性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使其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研究人员不断地对其性能进行改善。本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TiC、TiB2纳米粉体添加到Al-1 1.2%Cu
在海洋表层有许多微小的气泡存在,这些气泡主要是因为波浪破碎而产生,波浪破碎引起水流强烈的紊动和翻滚,卷入大量空气形成气泡,气泡的演化和输运过程影响着破碎带泥沙输运、
在过去的近几十年,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已经在科研和工业界取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磷光铱配合物被广泛应用于OLED的研究中。目前常用的磷光铱配合物构型主要是由两个相同
电力系统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电能,其安全稳定运行关乎民生及社会的稳定。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我国电力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大量各种设备通过通信网和电力网互连形成
磁液双悬浮轴承是一种以电磁悬浮为主,静压支承为辅的新型轴承,能够大幅度提高承载能力及刚度。但由于液体静压系统特性为小间隙、强阻尼、正刚度、斥力型,而电磁悬浮系统特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据规模呈指数方式增长,大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网络化应用的加深,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
移动互联网的升级换代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促进了人类生活的网络化,导致了大量用户评论信息的生成。通过对用户评论信息的分析,了解用户的情绪,对于商家了解市场走向、
以GaN基结构为基础的半导体微盘激光器由于其高集成度、低阈值和低功耗的特性使其在集成光学和新型光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回音壁模式的光学微腔具有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逐步增长以及纳米技术和硅基光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核芯片技术作为可以解决单核芯片设计所面临的功耗极限、互连延迟等诸多问题的一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