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里·巴拉卡的反种族主义及其在剧作《荷兰人》中的文学呈现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y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米里·巴拉卡(1934-2014)是最受尊敬和最具影响力的非裔美国作家之一,作品涵盖诗歌、剧作、小说等各方面,同时也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在将近五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不仅关注着黑人解放和白人种族主义等问题,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成为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追求革命的黑人知识分子,他以笔为戎,作品涉及社会、政治、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其最有名的剧作是1964年上演的《荷兰人》,于同年荣获外百老汇剧作奖,这部作品标志着巴拉卡黑人革命戏剧的成功实践。本文旨在分析巴拉卡政治、社会杂文中蕴含的反种族主义思想,将其整理、总结,并以此来解析剧作《荷兰人》。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的引言部分介绍了巴拉卡的个人经历和他创作《荷兰人》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总结了此前一些有影响力的黑人反种族主义尝试,并对剧作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是对巴拉卡杂文中反种族主义思想的梳理整合。巴拉卡认为黑人在反种族主义运动中首先需要的是自决意识,而来自白人统治阶级、白人自由派和黑人傀儡“领袖”的反动势力对此围追堵截,意图摧毁黑人男性的男性气质,而男性气质对于“黑人性”来说,具有重要作用。面对重重阻碍,巴拉卡将目光投向非裔美国人的艺术创作,认为以蓝调音乐为代表的黑人音乐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广阔的传播便利,能够增强黑人民众的精神认同和自我种族定位;而作为激进的革命派知识分子,巴拉卡运用黑人革命戏剧为文化武器,充分表达要革命、要自由的暴力革命立场,对于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认同与种族团结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基于上述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荷兰人》主人公克雷的黑人特性进行了分析:作为地位尴尬的黑人中产阶级男性,克雷表现得体,面对刻板印象也竭力隐忍,然而在露拉借“汤姆叔叔”对他及其父亲的男性气质进行侮辱时,克雷爆发,这说明男性气质在他身份认知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克雷为黑人艺术激情辩护,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对黑人文化的认同。第四章探讨了克雷的反抗:他用言语和身体暴力的爆发,充分表达了黑人暴力革命的愿望,然而紧随其后的迅速死亡又表现了黑人革命理想与实践的巨大鸿沟,佐证了巴拉卡提倡暴力革命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巴拉卡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基于理论梳理和文本分析,本文证实巴拉卡在《荷兰人》中将自己的反种族主义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克雷的内在心理斗争体现了黑人自决性、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而克雷的死亡则揭示了黑人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也正因如此,这部戏剧不仅在非裔美国人群体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情感共鸣,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奠定了巴拉卡在黑人激进知识分子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中副词“就”的意义类别多,用法比较复杂,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项目。笔者在教授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时发现副词“就”贯穿于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的学习。笔者感兴趣之处在于想了解这些学生究竟对副词“就”掌握到何种程度,那么我们需要对副词“就”进行词汇知识深度习得研究。本文研究主要从三部分着手。第一部分梳理国外和国内英语学界以及对外汉语学界关于词汇知识深度和词汇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证研究以获得研究方
X教育科技集团(简称“X教育”)是一家国内领先的大型综合性教育培训服务提供商,业务范围涵盖K-12校外辅导、海外及国内备考、成人语言培训、学前及中小学全日制教育、教材及分销、在线教育及其他服务等。面对近年来教育培训行业的激烈竞争,以及从2020年年初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新冠疫情,X教育和其他同行业竞争者一样,处境艰难,更需要通过“一致性”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对多种传播方式进行高效整合,达到传播效果
近年来,诞生于国外视频网站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模式在国内迅速发展,在MCN数量不断增加、传统大众出版转型瓶颈有待打破的背景下,本研究将MCN对创作者资源的管理、对渠道的运营,与传统大众出版的原始作者资源、渠道优势结合起来,探究传统大众出版发展知识型MCN的理论模型与现实路径。首先,研究从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发展周期的角度归纳了知识型MCN的发展现状,以
高阶思维是21世纪国际教育改革浪潮下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高阶思维对个体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国家的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国际上对于高阶思维内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统一共识,加之我国对高阶思维研究的起步较晚,尚缺乏有关高阶思维测评的成熟工具,因此对高阶思维内涵进行界定以及开展相关测评工具的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开发符合我国国情
头脑风暴技术被广泛用于激发团体创造力,但很多研究者却发现团体头脑风暴存在“生产力损失”现象。因此,有必要探讨影响团体头脑风暴效率的因素,尤其是理解团体成员的互动过程。领导者对团体效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团体领导既可能是事先指定的,也可能随团体进程而显现。本研究采用基于近红外的超扫描技术,在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探讨在指定领导者和显现领导者的情况下,领导者和追随者在团体头脑风暴时的行为表现和
爱情体验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强烈渴望与特定他人维持亲密关系的状态(Hazan&Shaver,1987),根据爱情体验可以将人们的婚恋状况分为单身、恋爱和结婚。大量研究发现,恋爱和单身个体在行为上存在差异,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涉及伴侣的决策情境,而较少关注与伴侣无关的其他决策情境。本研究尝试探讨是否拥有爱情体验在涉及努力付出的一般决策行为上的差异及其成因。实验1探讨了恋爱与单身个体在努力决策任
本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归纳前人在杜牧政治生涯、政论文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现有的专著与论文中,研究者普遍认识到了杜牧从前期积极昂扬的政治心态到后期消极悲观的情绪之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杜牧的政治经历划分阶段,探讨杜牧各阶段的文学创作特点及其背后的政治心态成因。第一章以探讨杜牧政治理想的形成与巩固原因作为主要内容。现有学术研究认识到晚唐政治形势对杜牧政治理想的作用,本文对此展开进一步阐
盐类水解作为高考重点考察的概念之一,在一线教育教学中是公认的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一直是困扰教师的教学难点,因此去发现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盐类水解概念应用情况对于改善教育教学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水平、概念自我理解水平以及结构化水平对于盐类水解概念应用的影响。首先在开展教学之前以前测卷的形式对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初次接触到盐类水解概念后自我对其进
合作的内群体偏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相比于外群体或无明确群体身份的个体,人们对具有相同群体身份的成员更加合作。以往研究多从个体视角出发,考察个人特质和情境因素如何影响其内群体偏爱行为。本研究则溯源于Tajfel的社会规范假设,从群体和文化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内群体偏爱的规范信念是否存在,及其如何影响个体的合作行为与奖励获得,系统地揭示内群体偏爱作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所具有的规范性质,并探讨内
本研究聚焦于化学学科核心内容“物质结构与性质”,以国内外文献和文本资料为依据,从化学学科本体知识、学生认知发展脉络、考试评价三大角度进行梳理,建构中学生“物质结构与性质”认知发展框架。根据该框架,采用项目反应理论(IRT)中的Rasch模型作为分析的基本思路,以Wilson提出的“四基石”框架作为测试题编制的基础,开发“物质结构与性质”认知测评工具。初测结束后,将被试的作答情况进行分类并制定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