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程式电动汽车具有低成本、高续航等特点,能量管理策略作为增程式电动汽车核心控制策略,其控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车燃油经济性和续航里程,对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与完善,不仅能提升整车燃油经济性,还能同时维持电池荷电状态(SOC)实现长久续航。本文对国内外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通过研究目标车辆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模型,结合目标车辆工作模式建立基于准确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并进行模型验证,建立基于模糊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并采用粒子优化算法对其中的隶属度函数进行优化,结合多种工况特征参数并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能量管理策略,对比分析不同能量管理策略下的等效燃油经济性。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简要介绍本课题背景和意义,确定增程式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对其能量管理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挖掘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其次,结合某增程式电动汽车具体结构、参数和工作原理,对其中增程器、电动机、电池和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理论结构和台架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使用试验与理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模型。然后,基于实车具体工作模式的研究,提出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的设计规则,并结合发动机最优工作点,在Stateflow中建立发动机多工作点的基于准确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将其嵌入Simulink整车模型中进行仿真验证。在此基础上引入常用于传统混合动汽车上的模糊控制策略建立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仿真分析对比,验证其控制效果。接下来,针对模糊控制规则制定具有主观性的缺点,结合粒子群算法对模糊控制器中隶属度函数进行优化处理。通过不同工况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对比,验证优化后的能量管理策略控制效果。为提升能量管理策略对燃油经济性在随机工况下的优化效果,结合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基于工况识别的能量管理策略,实现了工况识别,并且实现在不同工况下均能对燃油经济性产生良好的优化效果。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学位
对于进气道燃油喷射发动机,高燃油经济性和低排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空燃比(Air-Fuel ratio,AFR)的精确控制。针对瞬态燃空比的快速精确跟踪的问题,提出了燃空比非线性控制方法。首先,利用发动机均值模型对进气道空气动态模型、燃油动态模型和发动机输出模型建模,并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补偿建模误差,进而获得精度较高的模型;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框架下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基于模型实时预测进入气缸的空气量补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制作的同种异体和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Allo-Xeno-ADM)免疫原性差异.方法 将异种(猪)和同种异体(兔)中厚皮片采用Trypsin+Triton X-100和戊二醛等处理制成ADM,埋植于兔耳、兔背皮下,分别比较交联型Xeno-ADM1组、网状交联型Xeno-ADM2组、未交联的Xenc-ADM3组、以及动物先用Xeno-ADM蛋白免疫后再移植交联型Xeno-ADM
会议
现阶段大部分城市仍然采用重型柴油车作为客车,由于产生大量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采用新型动力系统是解决客车尾气污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动力系统研发中室内台架动态模拟试验由于周期短、成本低并且试验重复性好等优点,已成为动力系统研发过程中重要的试验手段。负载模拟试验台需要能够实时动态还原车辆在路面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动态负载,只有台架加载的负载与车辆实际行驶负载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负载模拟试验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与现实,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渊源,为探析此二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底气。本文从逻辑、实践及价值三个维度探讨二者之关系,不单单是帮助理解和践行这一命题,更是想让二者牵手耦合,助益文化复兴。
发动机作为工程机械主要的动力源之一,其燃油利用率对整机性能有重要影响。燃油利用率除了与缸内燃油燃烧是否充分有关之外,各个摩擦副的摩擦损失也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基于团队在研的某V型两缸汽油机为依托,研究分析了内燃机中主要摩擦副曲轴-轴承系统的润滑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过程中结合了有限元技术和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首先,根据设计参数建立曲轴-轴承系统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处理,根据发动
本文主要进行车辆垂直泊车系统的相关研究,针对垂直泊车系统中的三个核心技术——车位识别与泊车路径规划和路径跟踪进行了研究,针对带有车位标志线的垂直停车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车位线识别算法,然后对垂直泊车进行了路径规划并设计路径跟踪控制器,采用车辆动力学软件进行了垂直泊车仿真,为研究车辆垂直泊车系统提供一定参考。首先,完成对有车位线的垂直泊车车位的识别分析,采集不同光照条件、不同车位背景、不同的车
由于自适应巡航系统控制策略的原因,当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目标车辆脱离自车的雷达范围后自车会恢复至巡航车速,但较高的巡航车速会使车辆在弯道中发生侧滑失控而与护栏发生碰撞等事故。目前针对车辆失稳侧滑条件下与护栏碰撞过程中乘员横向离位和损伤的研究相对匮乏,研究车辆侧滑和碰撞过程中乘员损伤以及车辆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效果对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参考典型的交通事故案例,结合Car
传统的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HIL)测试往往借助于仿真软件构造虚拟的测试工况,而这也忽略了诸多实际因素,例如测试工况没有真实车辆,忽略了雷达反射面的存在,这不易于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场地测试虽能够反应真实的交通环境,但是投资成本巨大。一个室内智能车辆测试实验室不仅能够解决虚拟测试工况下无真实车辆参与等实际问题且投资成本相对较低,而在该测试实验室中,拥有能快速实现多个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驾驶疲劳所导致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汽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取代了部分驾驶员的操作任务,让驾驶任务变得更轻松,能一定程度缓解长时间驾驶带来的主动疲劳;但另一方面,自动化系统将驾驶员角色由操控者转向监控者,使得被动疲劳更容易发生,并由此带来驾驶员注意力和警觉性水平的下降。这为当前L2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条件下的驾驶员疲劳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通过比较不同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