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 106 例原发性肝癌 (primary 1iver cancer,PLC)初诊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获得 PLC 初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卡氏评分、临床分期、主症、体征、伴随症、发病因素、相关实验室生化检查、住院期间中医证候诊断等资料,初步建立PLC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探讨了PLC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了 PLC 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肝炎病史、并发症、相关实验室生化指标等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肝癌的中医临床研究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收集了从 2010年12月至 2011年 10月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属医院消化科、肿瘤科及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消化科住院的 PLC 初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共 135 例,符合纳入标准者 106 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或影像学检查确诊,同时已经由 2 名有经验的副主任及以上中医师按照辨证分型标准记录并审核。2.数据录入: 按照统一设计的《初诊原发性肝癌临床证型调查表》对住院病案进行记录,将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卡氏评分、临床分期、主症、体征及伴随症、发病因素、相关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住院期间中医证候诊断等资料)录入EXCEL表格,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做统计学处理分析,得出初诊PL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及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结论,并利用统计软件检验其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06例初诊患者中。临床卡氏评分:70分以上者有81例,占76.42%。其中男性81例,女性 25例,男女比例为3.24:1。50岁以上的患者占90.6%。初诊发病分群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62.000士12.43岁。 2.Ⅳb期4例,Ⅳa期27例,Ⅲb期34例,Ⅲa期20例,Ⅱ期16例,Ⅰ期5例。Ⅱ期及以上的患者占95.4%。可以看出主要为中晚期PLC患者。 3.统计106例PLC患者相关发病因素,有92例患者与病毒性肝炎感染相关,占 86.79%,其中 84 人次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占 79.25%。可见,外邪癌毒(乙型肝炎病毒)是肝癌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26例患者与饮酒相关,占24.53%。可见,饮食不节(洁)也是PLC发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然因素之一。 4. 106份调查表中常见症状出现频次依次为:神疲乏力、肝区疼痛、纳呆食少、腹胀、进行性消瘦、腹泻便秘、恶心呕吐、出血倾向、发热、少气懒言、泛酸口苦,共11个症状。 5. 106份调查表中出现的常见体征共9个,依次为:进行性面色晦暗或黧黑、进行性肝肿大、双下肢水肿、黄疸、月经失调、肝掌、蜘蛛痣、脾肿大、腹水。 6.结合文献分析和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将中医证型重新确定为六种:肝肾阴虚型(占23.58%),肝郁脾虚型(占19.81%),气滞血瘀型(占16.04%),湿热内蕴型(占14.15%),痰瘀互结型(占14.15%),脾虚水停型(占12.26%)。 7.中晚期 PLC 患者常常出现多种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依次为:感染(包括自发性腹膜炎)(占50.94%),上消化道出血者 (占16.98%),腹水(占11.32%),胸水(占10.38%),肝性脑病 (占6.60%),肝肾综合征 (占4.72%),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占4.72%)。本研究中并发症以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为最多。上述并发症可散在见于各个证型中,很难判断出某一证型必然要引起某些并发症,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 PLC 晚期,由于癌毒炽盛,正气日衰,造成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紊乱和失调。 8. 证型的分布与年龄、性别有关:106例初诊PLC患者中,在中年(≤60岁)人群中,各个证型中所占比例,以肝郁脾虚型(占59.09%)、气滞血瘀型(占62.50%)和湿热内蕴型(占 64.86%)三个证型为主。在老年(>60 岁)人群中,在各个证型中,以脾虚水停型(占84.62%)和肝肾阴虚型(占74.07%)两个证型为最多。经统计,男性 PLC 患者中以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较多,女性 PLC患者中以气滞血瘀型和肝郁脾虚型较多。 9.证型的分布与临床分期有关: 106例初诊PLC患者,入院时以Ⅲ期和Ⅳ期(中晚期)患者最多。其中Ⅰ期以肝郁脾虚型为主;Ⅱ期以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和气滞血瘀型为主;Ⅲ期中,以肝肾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最多;Ⅳ期中,以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较多。 10.证型的分布与乙肝病毒性肝炎有关:在乙肝相关性PLC患者证型分布特点上,以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较多,分别占28.26%、23.91%,累计百分比52.17%。 11.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检查相关:AFP总平均值为37440.04ng/ml, TBIL总平均值为65.006mmol/l,ALB总平均值为31.83g/l,PTA总平均值为63.4612%,与正常水平相比较,P值均为0.000,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不同证型间AFP水平、TBIL水平、ALB水平、PTA水平不同,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水平较低的肝肾阴虚证(29.33g/l)、痰瘀互结证(31.05g/l)、湿热内蕴证(31.29g/l)以及脾虚水停证(31.60g/l);TBIL水平较高的是湿热内蕴证(134.831mmol/l)、脾虚水停证(87.321mmol/l);PTA水平较低的是脾虚水停证(48.2475%)、肝郁脾虚证(54.4671%),说明湿热内蕴证、脾虚水停证、肝肾阴虚证病人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均较差。气滞血瘀证和肝郁脾虚证ALB水平分别为33.49g/l和34.51g/l,TBIL 水平分别为44.628mmol/l和55.424mmol/l,PTA水平分别为73.2244%和54.4671%,说明气滞血瘀证和肝郁脾虚证病人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相对较好。 结论: 1.本研究中,PLC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老年男性为PLC的高发人群,与临床报道一致。男性 PLC 患者中以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较多,女性 PLC 患者中以气滞血瘀型和肝郁脾虚型较多。在中青年人群中,以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和湿热内蕴型为主。在老年人群中,以脾虚水停型和肝肾阴虚型为最多。 2.初诊PLT患者多为中晚期。且中晚期以肝肾阴虚型和肝郁脾虚型最多。PLC在不同的临床分期阶段,患者机体状态和临床表现不同,中医的证候也不同,是疾病不断进展的过程。这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 3.外邪癌毒(乙型肝炎病毒)是肝癌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不节(洁)和情志因素也是PLC发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然因素之一。 4.PLC常见中医证型可分为: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水停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六大类。最主要的证候分别是肝肾阴虚型及肝郁脾虚型。其次常见证型为:气滞血瘀型、脾虚水停型、湿热内蕴型及痰瘀互结型。 5.经统计分析,湿热内蕴证、脾虚水停证、肝肾阴虚证病人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均较差。气滞血瘀证和肝郁脾虚证病人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