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长期饱受外国列强侵略和欺凌,国家内外交困,纷乱不已,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亡图存和现代化之路,民众教育遂在清末被提上改革日程。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中国现代民族国家逐步成型,国民政府建立后,大力改革教育制度,在全国开展现代民众教育运动,试图在一党专政体制内,通过官方教育机构的主导和运作,对广大民众推行党化教育,普及文化和科学知识,以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塑造新的现代型国民。 对于民教运动,学术界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即使在1927-1937年民教运动比较活跃的时段,学界也缺少关注,具体研究成果不多,更缺少系统深入的专题性研究。相对于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等层面研究的热络状况,民众教育研究显得格外冷清,亟需引起学界重视和关注。笔者试图有所作为,遂选择研究民教运动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期能对此薄弱领域做点学术补强工作。 中国现代民众教育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末,清廷及民间知识分子推出了若干民众启蒙措施,是为现代民众教育的发轫阶段。第二阶段是1912年-1927年,中华民国初期,民国政府(主要是北洋政府)改革教育,陆续设立社会教育机构,开展通俗教育及平民教育,是为中国现代民众教育起步阶段。第三阶段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出于一党专制的政治需要,注重对民众的教育,将民众教育纳入国家行政系统,官办民众教育正式出台。随着民众教育的推进,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民间知识分子开始把教育重点放在农村,二是官办民众教育出现了变式——新生活运动。第四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爆发,民众教育转向战时教育,日寇占领区的民众教育已不存在,国统区民众教育处于衰微状态。 1930年代,国民政府主导的民教运动遍及全国,是为现代民众教育发展的高峰期。期间,韩复榘主政山东,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有所发展,较多保持了儒学及传统的文化环境,遂为该省发展民众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环境。 山东民众教育发轫于清末,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1930年代,韩复渠延请何思源出任山东教育厅长,并邀请梁漱溟赴鲁开展乡村建设实验,由此开创官方和社会精英合作推进民众教育事业的新局。官方建立了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统筹指导全省民教运动。在城市民教方面,该馆充分利用其完备的现代功能设施在省会济南开展公共教育,开办民众学校,寓教于乐,组织多样性趣味性的民教活动,并在各县市普遍设立民教馆,构建工作平台,推广省会民教范式。稍后,山东民众教育逐渐向农村普及,各级民教馆在农村开展了以改革和普及民众读物、开办民众学校、举办巡回演讲、改革戏剧及利用电影形式进行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民众教育,农村民教运动颇有起色。 1930年代的山东民教运动呈现三大特色:一是官民结合,官方民教运动与民办乡村建设运动合作推动民教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辐射,普及全省民教事业。三是将民教事业纳入新生活运动,二者相互为用。因此,山东民教工作,在普及民众文化知识和科学常识、提高素质、增强爱国热情、改造乡村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绩效。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民教人员缺乏理性认识和专业水平等,限制了山东民教事业的进一步开展。抗战爆发不久,山东沦陷,民教事业遂告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