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经与弘道——《易传》之形上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LR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立足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和诠释实践,借鉴西方诠释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审视《易传》对《易经》的诠释问题,厘清《易传》诠释《易经》的最初面貌、根本目的、方法体例、实践价值和哲学意义。 《易经》作为占筮之用的性质,决定了诠释的必要和难度。在经、传有别的基础上,《易传》从象数和义理统一的高度,规定了象数义理并重,偏重整体取义的诠释基调和强调时中的历史主义态度,确立了易道易德、易变等诠释原则,发挥了“观象系辞”、“得意忘象”等诠释方法,广泛采用了以象解《易》、以卦德解《易》、以动变解《易》、以易位解《易》等诠释方法和体例,对《易经》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和哲学化改造。 《易传》解经,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体论构建开始。《易传》对《易经》作者作《易》的目的,规定为通过占筮之形式来“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怎样穷理尽性,以安顿生命呢?就是要“进德修业”、“崇德广业”,也就是要达内圣外王。这是《易传》诠释《易经》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动力。围绕“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立论前提,《易传》保留了《易经》的占筮形式,借助卦画、卦名、卦爻辞和六十四卦结构对《易经》的基本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推定。它先是对《易经》的基本内容和形成方式进行了诠释,在肯定仰观俯察基础上,充分吸纳前人思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天、地、人万物之象特别是日月、寒暑、昼夜之象概括出“阴阳”概念,描绘了阴阳的运动变化,进而把阴阳的运动变化抽象为“一阴一阳”,并把“一阴一阳”看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源和运动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改造了“道”的概念,赋予“道"“一阴一阳”及阴阳交推、消息、盈虚等内涵。借助《易经》的筮法作了“易有太极”的提升,使太极具有形而上的含义,以此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构建起本体论体系,并呼应时代要求,把天道作了人文的诠释和解读,使占筮之用,变为宇宙根据和社会人生的规范,从而为其本体论哲学体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在为宇宙万物(包括人)设定了形上本体后,《易传》又将“一阴一阳”的易道本体,拓展为“生生之谓易”,对“生”作了既是“实体之生”,即所谓生天生地,生男生女的形下之生,又是“本体之生”,即阴阳对待而化生万物的形上界定,并把“生”概括为“易之大德”,指出“生生之谓易”是《易》之本质,借宇宙万物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易道本质揭示了人类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生存方式,并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作为理想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境界,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和尚中和的思维特点。在阴阳观基础上,《易传》对天地之前的宇宙万物作了形而上的设定,将“阴阳未分”的太极作为万物本原,对太极作了“一阴一阳”和所以阴阳的解释,为人和社会的合理存在建构起了形上本体,找到形上根据,随即将哲学视角放在天地产生之后,将思想关注点移向人文领域,将“易”或“易道”赋以“仁德”,称“天地之大德日生”,由“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最终落脚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这种本天道以明人伦的致思取向和学术进路,通过“因时而惕”、“顺天应人”、“唯变所适”、“崇德广业”的人生价值观集中体现出来。《易传》的诠释和发挥,使《易经》超越了人自身的局限,将其学术视野投放到更加宏大广远的浩渺宇宙,把人事放在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维度考察,从而将“民之故”与“天之道”结合起来,将“人谋”与“鬼谋”结合起来,透过天道以洞察人道,通过人道观照天道,藉此解释宇宙运行的奥妙和规则,探讨社会人事的底蕴和本然。这样,《易传》天人观、变易观、人生价值观等,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体论基础上得以展开。经过由自然描述到理性抽象,又由理性抽象到万物应用的逻辑过程,《易传》将《易经》占筮之用的体系,赋予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妙用,使其思想体系由自然宇宙到天地人伦有机统一起来。至此,《易传》完成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思想论证,使《易经》成为哲学著作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献。 《易传》借助形象的语言和立象思维方式,以灵活多样的体例和方法对《易经》进行了体系化解读。《易传》八卦象数思维和取象类比方法,不同于西方哲学概念式的演绎体系,表现出整体、笼统等特点。但是,《易传》毕竟从哲学层面对《易经》进行了解读,将《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作为一个整体,对六十四卦顺序及卦爻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和诠释,赋予卦爻阴阳的含义、时空的属性和义理的内涵,揭示了卦与卦之间、爻与爻之间、卦与爻之间以及卦象与卦辞、爻象与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易传》通过“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体论,把宇宙论(世界观)、功夫哲学(认识论)、境界形上学(价值观)等统一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创造性解读和体系化诠释,弱化了《易经》的卜筮功能,强化了其义理属性,从而完成了一次革命性变革,为《易》成为“大道之源”和“援《易》以为说”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易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新天地。同时,《易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形上追问和对宇宙、人生的智慧反思,重构了《易》的文本内涵,为现实人生找到形上根据,为社会建构了理想图式,从而为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普遍的范导。《易传》的诠释体现了一种实践哲学的倾向,彰显了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入世的特征和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因此,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社会和谐学术视野之上的《易传》哲学,能为现代人提供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个体局限、超越社会束缚,以实现人的独立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哲学指导。《易传》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集中体现在其基本思想观念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长期影响着学术的发展和国人的思维。从整个哲学发展史看,《易传》对《易经》的义理诠释和形上学改造,使《周易》这部闪烁着神秘智慧之光的传统经典,超越了占筮问卜的浓重原始宗教色彩,使“以传解经”成为易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使实践理性和学以致用精神更加彰显,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因此,《易传》形上诠释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论文由导论和六章组成。导论介绍选题的研究方法、现状和立论的出发点。第一章从文化根源、哲学根源和现实需要三个层面揭示了文本诠释的意义,并立足中国悠久的经典诠释传统,从诠释基础、诠释旨趣、对本体的理解、认知的方法、语言的作用、对待文本的态度等方面简单比较以《易传》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诠释方法与西方诠释学的异同,希望从中窥到《易传》诠释的特点、理论体系和哲学意义,进而反思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从考察《易》的文本结构及性质入手,探讨在春秋战国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易》之诠释的缘起、目的、意义与发展,指出《易传》诠释《易经》是借解经以弘道,即借诠经重构文本的意义,最终实现“崇德广业”、内圣外王的根本目的。这不仅是一种方法论的诠释,更重要的是一种形而上的追问,体现了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倾向,彰显了积极入世的特征和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第三、四、五章,着重论述《易传》怎样经过形而上的诠释和改造,从而使《易经》具有了哲学的特征和意义。第三章以《易传》解经的实践,论述《易传》诠释《易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体例。第四章从《易经》的基本定位出发,论述《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体论思想。这是《易传》对《易经》哲学改造的基础和核心。第五章从阴阳论、变易观、天人观、时中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分论《易传》本体论哲学体系的展开和内容。第六章从“大道之源”与“援《易》以为说”两个角度,总体上对《易传》诠释学进行简评。
其他文献
程颢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与其弟程颐并称为“二程”,分别影响了后世“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两派,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由于他不主张著书立说,反对寻行数末,加之去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首先对主体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做了一个历史梳理。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到笛卡尔,再到康德和黑格尔,文章以他们的相关思想为线索阶段性地对主体哲学做了简要的概述
韦伯的官僚制要求行政人员精确、严格的服从,使行政人员的自主性完全丧失。而现代公共行政人员拥有自主性是必要的。首先,自主性是首要的现代性价值;其次,人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是社
葫芦岛地处辽宁西部 ,气候温和 ,干旱少雨 ,无霜期16 0d左右 ,降水量 5 5 0mm左右 ,日照时数为 145 0h ,常年≥ 10℃的活动积温为 34 0 0℃左右 ,属于一季有余 ,两季不足的旱作农
摘 要:随着稻米的市场定位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沼液富含氮、磷、有机物、微量元素、多种水解酶等,对于稻米品质及产量提高的效果明显,因此,探究优质水稻种植过程中沼液对其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设置全沼液添加量、50%沼液添加量和0沼液添加量(全化肥)3个处理,经不同浓度的沼液灌溉,分析了沼液替代化肥对水稻分蘖、拔节孕穗期以及成熟期生物量、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
几乎在每一个哲学发展的重要时代,悖论问题都受到学界的特殊关注。当前国内外悖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逻辑学界,集中于逻辑悖论。但是悖论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逻辑问题,它更是
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生于1929年,先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法兰
以克新13号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旱作模式下测定出苗后60~90d块茎不同部位糖类物质的含量,研究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不同部位糖类物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糖类在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关于“救世主”的思想和教义。救世主思想是一种源于苦难,着眼于盼望的神学观念。这一思想实际上是能够放在现代性矢量时间维度的。近代之后,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