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压裂井筒换热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ng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高效的储层改造技术是开发深地资源的关键。深部岩石温度高,成岩作用强,岩性致密且渗透率低。现场压裂改造过程中常遇到起裂压力高、造缝困难,增产效果差等难题。液氮压裂技术采用超低温液氮作为压裂工质,利用冷冲击作用在坚硬岩石内部形成热应力,可辅助致裂深部致密、高温岩体,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复杂体积缝网。温差越大,冷冲击致裂效果越强,这使得该项技术尤其适用于深部高温干热岩储层。本文针对超低温液氮在压裂管柱中的流动传热过程,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井筒内温度、压力分布规律,液氮压裂泵注程序及关键参数开展研究,并以EGS系统为例,研究了液氮压裂体积裂缝对产能的贡献,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针对压裂过程中,液氮所处高压、高雷诺数状态,研制了液氮压裂井筒换热模拟实验系统,采用稳态法开展了液氮对流换热强度测量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质量流量、壁面热流密度条件下,液氮与模拟井筒之间的换热规律。比较了不同努塞尔数预测公式对压裂工况下液氮在圆管内对流换热强度的预测精度,分析了预测误差可能的形成原因。采用无量纲分析方法,推导了换热强度预测准则式基本形式,并基于实验结果对相关参数进行了回归拟合,得到了适用于液氮压裂工况的换热强度预测公式。基于修正的换热强度预测公式,建立了井筒瞬态温度、压力场计算模型,分析了油管内泵注低温液氮,环空泵注常温氮气的压裂模式下(“油套同注”压裂模式),井深、地温梯度、油管排量、套管排量等参数对井筒温度场、压力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环空排量对油管内液氮温度分布影响小;井深增加,井底可获得液氮最低温度升高;增大油管排量可有效降低井底液氮温度,但同时井口压力急剧增加。“油套同注”压裂模式下,液氮冷能利用效率低,低温液氮无法有效输送至井底并保持低温状态。分析油管、套管内壁热流密度分布规律后发现,压裂管柱预冷效果和环空隔热效果是影响低温液氮在压裂管柱内输送效率的关键参数。提出了“管柱预冷+局部封隔致裂”的液氮压裂新模式。通过释放井口注入压力提高压裂管柱预冷效率;利用封隔器在底部封隔油套环空,有效增加了环空热阻,提高了环空保温效果。建立了环空自然对流计算模型,得到了环空自然对流换热热流密度随井深分布规律,计算了压裂管柱预冷液氮消耗量和液氮压裂过程中井底流体温度。结果表明:新压裂模式可有效提高液氮输送效率,降低压裂过程中井底流体温度。管柱预冷液氮消耗量随井深增加而增加。井底液氮温度随井深、压裂管柱尺寸、套管尺寸的增加而升高,随液氮泵注排量的增加而降低。以EGS系统为例,评价了液氮压裂技术在干热岩储层中所形成体积缝网对取热效率的影响规律。热应力可致裂高温、致密岩体,形成相互连通的体积缝网,有助于延长EGS系统经济开采年限。在生产井中实施液氮压裂所获得增产效果要优于注入井。液氮压裂可有效解决EGS系统开发干热岩过程中常遇到的热突破问题,可在整体上提高干热岩开发效率。验证了液氮压裂技术对干热岩开发的技术适用性。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液氮压裂过程中井筒换热规律,所提出液氮压裂新模式可有效提高液氮在管柱内输送效率。研究结果有望为液氮压裂下一步研究及现场施工参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对象,但与常规天然气相比,致密砂岩的气水分布关系非常复杂,这种复杂的气水分布关系严重制约了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因此研究致密砂岩的气水分布特征、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对于指导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为典型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微米CT和非常规油气运移聚集模
新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是典型的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储层,其地质储量高,经济价值大,具有极高的开发潜力,对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一直存在着对于裂缝性火山岩储层的开发难题,如准噶尔盆地裂缝性火山岩储层厚度普遍较大,天然裂缝广泛分布,天然裂缝系统对岩性影响较大,国内外针对裂缝性储层水力压裂技术可借鉴经验少;对火山岩储层人工裂缝起裂和延伸的机理认识不清,缺乏火山岩储层压裂设计优
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一直是业界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国内油田生产开发条件的日益严苛。CO2提高采收率技术以成效显著、绿色环保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油田来说,虽然CO2注入地层后会溶于地层水形成H2CO3,对储层具有酸化的作用,但是其一次解离形成的HCO3-与二次解离形成的CO32-会与地层水中的成垢离子反应生成无机盐沉淀,导致储层孔隙的堵塞,严重影响油田的生产。因此,对CO2驱过
液氮辅助破岩可望用于提高非常规油气及地热储层钻完井效率。液氮接触储层岩石后可发生强烈的热交换,导致岩石表面的温度骤降并引起拉伸热应力。基于液氮辅助油气井钻井压裂的工程背景,对液氮与岩石间的传热规律展开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岩石材料的物性特征对液氮深冷淬火传热的影响。基于传热实验结果,模拟分析了岩石表面及内部的热应力演化特征。首先对现有的反传热算法进行了改进,以准确计算液氮深冷淬火实验中岩石表面的温度
提高破岩效率、减少钻井时间是钻井工程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空化射流中加入磨料颗粒形成磨料空化射流,利用空化气泡空蚀和磨料颗粒冲击破碎岩石,有望提高破岩效率。磨料空化射流中空泡与颗粒协同作用机制、射流空泡云特征、磨料空化作用下岩石破坏特征和射流冲蚀能力参数影响规律是关键问题。本论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围绕磨料空化射流破岩机理与参数影响规律开展研究。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数值模拟研究了空泡动力学特征和空
为了使管道安全、稳定和持久地输送油气资源,常采用将管道填埋于地面或海床以下一定深度的方式来保护管道。随着管道服役年限的增长,由于人工作业、水流冲刷、地质运移或环境载荷作用等原因,埋于地层或海床中的管道常常出现管道悬空,本文中称之为埋管悬空问题。埋管悬空的出现可能造成管道损伤、泄露甚至折断等事故,对管道安全有很大威胁。因此,埋于地层或海床中管道的定期悬空检测对保障管道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埋管悬
“山前断裂带”指造山带隆起与盆地或平原之间的区域性断裂带,本论文中用以描述塔西南坳陷与南北两侧造山带隆起区之间的构造带,在特指这一构造带在盆山过渡带的地貌位置同时,还试图强调盆山构造演化上的内在联系。论文遵循构造解析原则,在对地面地质露头资料、地震勘探资料、重磁勘探资料等的地质解释基础上建立塔西南坳陷山前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构造几何学模型,通过平衡剖面约束分析构造几何学模型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区域
油砂中原油黏度大常温下不能流动,常规热采开发存在循环预热周期长、蒸汽能耗大、储层动用程度低的问题;注水微压裂技术是促进井周微裂缝产生,形成高效注气通道,缩短见产周期,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改造手段。如何准确控制注液压力,提高注采双水平井间的水力连通性是亟需解决的工程难题,油砂储层注液扩容机理成为解决该问题理论和技术上的一大难点。本文针对油砂注水微压裂过程中的油砂变形及渗流特征,系统开展了如下研究内容:
深入分析不同沉积演化背景页岩储层,探究不同层系页岩储层发育的差异主控因素是预测页岩气藏地质甜点的核心工作。中国南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海相页岩气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开发,而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和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鲜有突破。论文选取上述3套页岩层系,在沉积构造背景、地化特征、岩石学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多层系页岩储层特征,明确了不同层系页岩储集能力主控因素,建立了页岩储集能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NGH,俗称“可燃冰”)作为一种重要接替能源,赋存于深水海域和冻土地区,钻探天然气水合物的自然环境恶劣,加之水合物的存在,大大增加了钻井技术难度。针对天然水合物地层钻井过程中可能由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或相转变)引发的井壁稳定性问题,本文认为除传统的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之外,还应充分重视地层中水合物分解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要防止天然气水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