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条件下,支架式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较为成熟的学习方式之一,并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支架式学习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具体地研究。“支架式学习”主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以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都是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的,支架式学习重视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通过学生自身观察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学习来获得经验用以启发促进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可能获得的知识或能力,以此来确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强调其内在的动力促使其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全文分文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本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做准备。
第二部分,支架式学习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本部分详细介绍了支架式学习产生的背景,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三个方面来追溯支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沿革。
第三部分,支架式学习的内涵及特征。本部分具体讨论支架式学习中的“支架”的定义、呈现方式、类型和特征,支架式学习的涵义以及其特征。
第四部分,支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的课堂组织形式。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讨论小学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组织的基本环节。对于支架式学习而言,其课堂组织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前的分析与预设、支架的搭建、支架的运用与支架式学习的展开、支架的调整与撤消。
第五部分,支架式学习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的运用。本部分主要探讨支架式学习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施,以便丰富支架式学习理论。首先将探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分析支架式学习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的运用案例说明支架式学习的应用及过程。
第六部分,启示。本部分主要通过对支架式学习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的案例分析与反思,得出支架式学习理论的运用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启示。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具体的支架方法,教师都要先判断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才能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准确的搭建支架。最后在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建构的能力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地撤消支架,并揭示了从支架式学习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的运用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