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ang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复合材料兼具多样的结构特征和优异的功能属性,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新材料之一,在航空、航天、国防、交通、体育、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对国民经济及国防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聚合物为基体的纳米复合材料,由于纳米颗粒所独有的表面效应、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及量子尺寸效应,结合聚合物的低密度、耐腐蚀、易加工等优异性能,可根据使用要求设计出具有优异承载能力和某些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对实现武器装备的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结构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使得其在聚合物基体中难以均匀分散,易发生团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复合材料性能。尽管目前已经报道了如表面处理、添加分散剂、改性基体等多种方法来解决纳米材料的团聚问题,但这些方法只是在直接混合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不能彻底解决分散问题。为此,科学家提出首先将纳米材料均匀分散处理后制备成为薄膜等形式(即纳米纸),再以此制备纳米复合材料,该方法能够成功解决纳米材料团聚问题。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世界上已知的最薄的物质,它具有优异的电学、力学、热学性能,成为材料科学家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氧化还原法制备少层石墨烯,将其与碳纳米纤维通过控制不同比例混合制备纳米纸。并分别以CF300/5428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预浸料和环氧树脂为基体制备出两种纳米复合材料,对制备的石墨烯、纳米纸及其复合材料进行了全面的理化性能表征。主要工作有:(1)在Hummers氧化方法基础上,增加预氧化步骤以改善石墨的氧化程度,并通过化学还原和超声剥离方法成功制备了少层石墨烯;(2)以制得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纤维按照不同比例混合,通过高压成型和物理沉积方法制备得到八种不同组分的纳米纸。并表征了纳米纸的微观形貌及其电学和电磁波吸收特性,结果显示通过添加分散剂和超声分散等处理,纳米纸中的纳米材料分散均匀,无团聚现象。单层纳米纸的电学和电磁波吸收特性均非常优异,其中电阻率低于20×10-2Ωcm,而电磁波吸收最高达25dB; (3)以纳米纸为增强相,以CF300/5428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预浸料为基体,通过真空袋成型方法制备得到纳米纸复合材料。并分别采用扫描电镜、万能材料试验机、热失重仪、动态热机械性能仪,四点探针、矢量网络分析仪等仪器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电学、电磁吸波以及热稳定性等性能。结果显示碳纤维纳米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常温及低于240℃的高温下,具有非常好的力学性能,同时其电学和电磁波吸收性能也都非常优异。(4)通过模压法制备了纳米纸/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表征结果显示纳米纸的添加降低了环氧树脂的模量和强度,但是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能力。
其他文献
雷电是一种能量巨大且危险的自然现象,为了减轻雷电的危害,必须掌握雷电活动规律,进行相关的研究及实验验证,以便根据数据来设计防雷保护设备和制定防雷保护方案,采取经济和有效的
期刊
我国配电网中性点广泛采用小电流接地(包括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高电阻接地)方式,以避免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又称为小电流接地故障)时跳闸造成供电中断。对于小电流接地故障,由于故障电流微弱、电弧不稳定和随机因素影响等原因,接地故障选线比较困难,一直缺乏可靠的故障选线方法和高准确度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严重阻碍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小电
混合斥力悬浮系统通过电磁力与永磁力共同作用避免了物体间相互接触而产生的机械损耗。由于永磁力承担大部分能力,因而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外部能量,更加节能。但因其本身的悬浮力受永磁部分体积和悬浮高度影响,让体积小的永磁模型悬浮更高更重的物体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论文详细分析传统混合斥力悬浮系统模型的磁场分布与特点,并引入Halbach阵列改进传统模型。其主要思想是将传统模型底部环形永磁体用Ha
节点是住宅钢结构传递内力的重要部件,我国钢结构设计界向来有“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设计理念。梁翼缘削弱型节点是将塑性铰外移的一种典型节点形式,在距梁端一定距离将梁
本文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电磁继电器电磁系统特性的分析过程当中。在样机制作前得到汽车继电器的各种特性,以此作为产品设计和优化的依据,这将对于汽车继电器的优化设计和缩短
期刊
期刊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规模化,风电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风电资源因其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将不可避免的对电网稳定性、经济性、安全性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含有风电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进行检测与识别,是评估其供电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分析、控制以及改善电能供应的基础,在风力发电发展势头迅猛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计及风电系统的实际运行实验难以实现,考虑仿真实时
多通道便携式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优势,在无法安装在线式产品的场合可以随时灵活方便地监测。同时可以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工况的用电负荷,选用不同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