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上肢在步态中的作用与协调规律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mao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步态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肢部分,对上肢摆动的关注很少。上肢在步态研究中没有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上肢摆动存在错误的认识:步态运动靠下肢支撑躯体并且提供推动力,人体在行进的过程中,上肢可以同时进行摆动以外的许多其它行为动作(如提包、挥手等),摆臂似乎不是正常步态运动的必需组成部分,它看起来是一个“成本昂贵”的习惯。而上肢摆动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其存在对步态运动必然起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研究与上肢摆动作用和协调规律相关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摆臂对步态模式的影响。采集12位实验对象约束(双臂交叉于胸前)和正常摆臂步态的运动数据,步态包括定速和变速两部分。计算定速步态的关节运动学和时空参数,以及变速步态的模式优选转换速度。统计分析发现,约束摆臂导致步长、躯干前倾角、步态模式优选转换速度显著减小,而步宽、头部和躯干转动幅度、摆动相踝关节背屈角加速度显著增大。由此得出结论:上肢摆动对步长、步宽、躯干转动幅度和前倾角、头部转动幅度、步态模式优选转换速度有影响。  第二,研究摆臂对步态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用标准嵌入法对躯干位移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第一部分实验)作空间重构,分别用最大Lyapunov指数和最大Floquet乘子评价步态的局部和轨道稳定性。比较两种步态在前后、内外侧和竖直向的最大Lyapunov指数和最大Floquet乘子,发现约束摆臂导致两参数在前后、内外侧向显著增大,而竖直向没有显著变化。由此得出结论:上肢摆动具有保持步态局部和轨道稳定性的作用。  第三,研究摆臂对质心振幅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测量10位年轻人约束和正常摆臂步态的地面反力,由此计算质心轨迹,并作谐波分析、计算质心振荡幅度和步态对称指数。t检验发现,约束摆臂导致质心在内外侧、竖直方向的振幅显著增大,而在此两方向的对称指数显著减小。由此得出结论:上肢摆动具有减小质心内外侧和竖直向振荡幅度、保持步态对称性的作用。  第四,研究上肢协调模式变异与步态速度的关系。采集30位年轻人和20位老年人的步态运动数据。计算上臂-上臂、上臂-前臂、前臂-前臂的连续相对相位变异,通过双因素方差和t检验分析发现:行走过程中上肢连续相对相位变异在行走优选速度周边最小,跑的上肢协调变异大于走,上肢协调变异在步态模式转换之前和之后几乎没有显著变化。由此得出结论:上肢协调模式在行走优选速度具有最小的行为变异性特征,HKB模型不适用于步态中上肢协调模式变异建模。  第五,建立上肢摆动物理模型和数值计算模型,用于预测优选步频。上肢摆动的物理模型为复摆和理想双摆,数值计算模型为人工神经网络。测量39位年轻人的步态优选速度和步频。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理想双摆模型预测优选步频不可行。实验验证发现,经过修正后的复摆模型预测精度高于数值计算模型。由此得出结论:修正后的复摆模型是预测行走优选步频的最佳模型。  第六,提出一种基于肌肉力学、生理模型和优化协调规律的肌肉力计算方法。方法包括两步优化:第一,优化肌电-力模型系数,并由此预测肌肉力;第二,用第一步的预测结果构造约束,进一步优化肌肉力。应用此方法计算步态中肘关节肌肉力,并与简化的肌电-力方法和传统的优化方法比较。新方法能够预测对抗肌肌肉力,力学平衡性高于简化的肌电-力方法,而肌电信号相关性高于传统的优化方法。由此得出结论:新方法克服了原有方法的部分缺点,改进了动态运动中的肌肉力计算。  总的来说,文章从作用与协调规律两个大方面对上肢摆动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几个与步态中上肢摆动相关的关键问题,对步态运动特别是上肢摆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其他文献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viniferaL.‘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定期对植株进行UV-C照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免疫组织定位等方法,对黄烷醇类多酚
柴北缘侏罗系的沉积特征演变及盆地的类型变化,反映了盆地的演化过程。本文综合野外剖面、钻测井资料、地震剖面资料等多方面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沉积相分析以及成图解释相结合
本文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石学、沉积学、油气地质学等多学科方法,在分析沉积相及其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取心观察、实验分析,对山东及邻区中晚二叠世砂岩储层物性特征进行
基于网络的远程监控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对系统硬件体系和关键技
施密特平行轴联轴器是一种结构形式独特、传动性能良好的联轴器。为了使得国内能够更好的设计选用,本文对其进行了机构分类、动态静力学及效率分析、制造方法及参数选择研究和仿真分析等研究工作,为该类联轴器的自主设计及选用提供了完善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分析机构的组成演化机理,对机构进行了更准确的分类,给出了机构虚约束数目、自由度和运动副数与相数之间的关系公式,进而对机构进行了相应的运动分析,为后续的力学分析奠
本文在详细总结和分析相关学科和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内容并设计了有效的技术路线。论文从侏罗系煤层的成因及赋存规律入手,分析了准噶尔陆相聚煤盆地的形成演化及
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刚度阻尼可调范围小,振动抑制能力差,用能够提供可控阻尼的磁流变阻尼器支承,可改善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振动抑制能力。本论文主要对支承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径向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设计研究。论文首先对磁流变阻尼器用于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从转子振动模型出发,得出磁流变阻尼器能够抑制磁悬浮轴承转子振动;由磁流变阻尼器工作原理,推导了阻尼计算公式;对实验用磁悬浮轴承转
随着我国电力供应需求日益增长,电力架线的施工任务也日益繁重,提高架线施工的自动化水平,降低施工成本势在必行。而引导线展放作为架线作业的关键环节,对架线过程的效率以及成本有重大影响,而现有架线施工过程中展放引导线的方式,存在施工组织困难、费工费时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等问题。因此,电力施工中的引导线展放迫切需要实现自动化,以提高电力施工效率,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引导线展放的需求与实际工作环境,
学位
研究以黑方台台塬斜坡为对象,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地质演化过程以及数值计算分析,开展黑方台台塬斜坡变形破坏的发育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斜坡演化特征等研究。研究主要结论
渤海湾盆地位于华北地台东部,包括华北平原北部、下辽河平原和渤海海域,是一个叠置在华北地台古生界盖层之上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被第四系大面积覆盖。盆地内下古生界发育厚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