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的宗教观在《红字》的圣经人物原型和圣经结构原型中的体现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红字》是他的代表作,以其主题深邃、思想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而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霍桑是一个思想上充满矛盾的作家。他一方面笃信加尔文清教主义教义,认为人性本恶,人皆有罪。另一方面,他反对清教徒的苛刻与残酷,认为人应当自觉地采取赎罪的方式,使被罪恶玷污了的心灵在“净化”中得到拯救。霍桑在《红字》的创作中最为鲜明地表现了他复杂而矛盾的宗教观。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圣经》为依据对《红字》中所体现的主要圣经人物原型和圣经结构原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从中深刻地揭示了霍桑的宗教困惑。在人物方面,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海斯特、丁梅斯代尔和奇灵窝斯)的身上各自体现了一恶一善两个截然相反的圣经人物原型。在结构方面,霍桑在宏观的圣经悲剧结构原型中扦插进一个U型的圣经喜剧结构原型。这一恶一善、一悲一喜生动地反映了霍桑复杂而矛盾的宗教观:他带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看待社会,对基督教的道德观表示认同;但他反对清教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并对人性的“善”寄予了希望,认为人只有通过诚心忏悔,积德行善才能得到最后的救赎。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试图通过造句和作文这两种方式提高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习得的能力。  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词汇的输入知识,而对输出知识掌握不扎实。本文通过引
本论文旨在研究英汉文学翻译中文化障碍的处理方法。本人研究了许多中外学者对于该论题的观点,在本论文的第二章得到这样的论点:文学翻译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并
终其一生,威廉·福克纳都在描写衰败南方背景下“人类内心的挣扎”这一主题,其深度和影响力是他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比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福克纳众多小说人物中,有两类让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中崛起并备受关注。其中谭恩美最受欢迎,她的作品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出版不久便得到了热情洋溢的评价
(本刊讯)7月16~18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环境轻纺工程学部、中国工程院产业工程科技委员会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促进会以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表面活性剂应用研究分
语言的起源与进化问题很长时间以来都被认为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禁区。从最早期的语言“神授说”到乔姆斯基的“基因突变论”,语言学界仍然没有一个定论。其中更是以乔姆
在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的出现使大批学者开始关注文化翻译的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开始频繁起来,文化融合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变得势不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现代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揭示了现代人们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再现了美国二十世纪的生活与精神。他为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戏剧能进入世界戏剧的主流发挥
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个性化教学日益受到关注,在学习者,学习时间和教学过程这三个决定学习效果的变量中,学习者的个人特征是首要变量,个性化教学的出发点是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