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光纤化学传感技术;Ⅱ.中药材物质群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dier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光纤化学传感技术一篇中,通过光纤溶解氧、pH和湿度等化学传感探头的研制,开发出了一类能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新型传感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传感探头的设计与包装,以及数种可逆性、选择性、稳定性、使用寿命、响应时间、灵敏度等响应特性具佳的化学传感膜的配方和制作技术.利用这些技术,通过对光纤探头的设计与包装,可以实现在现场及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对样品的选择性检测.本文用廉价和易于微型化的LED或钨灯作为光纤化学传感器的光源,用光导纤维作为光信号传输工具,研制出了用于海洋环境现场原位监测的小型化光纤溶解氧、pH和湿度传感器,完成了实验室研究和初步的现场试验研究.研制的传感器能广泛应用于海洋污染调查、内河水质评价、水产养殖、工矿企业水气排污自检等诸多方面.采用中药材物质群指纹图谱阐明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便更加科学、先进、可行地解决中药材质量控制问题已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本文在中药材物质群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一篇中,依据薄层色谱斑点上的Rf值,斑点颜色和大小以及整个色谱的指纹分析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级和不同品种的鼠尾草属植物进行鉴别;通过数码摄影实现对丹参药材水溶性物质群和脂溶性物质群薄层色谱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提出将以往数值分类法的研究成果用于中药材物质群指纹特征的表达,用信息量来量化指纹图谱的特征信息,得出中药材真伪、优劣的判据.近红外光谱日益成为一种快速、非破坏性分析的简便方法.中药材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包含了中药材样品极为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以此可以作为中药材化学鉴别的依据.本文将主成分分析可压缩数据及提高数据质量的特点与SIMCA法相结合,实现对丹参药材物质群近红外光谱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在4000cm<-1>-10000cm<-1>范围内建立了来自于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和不同品种的鼠尾草属植物的漫反射近红外光谱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各分类模型的正确分类率均在75﹪以上.
其他文献
在该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在该课题组先期工作的基础上,优化化合物Ⅰ的实验条件,合成了9个具有化合物Ⅰ结构的新化合物.2.对化合物Ⅰ中部分具有E-Z异构体的
根据纯粹和应用化学国际协会的定义,应用材料可按孔径大小(d)分为三类:(1)微孔(d50nm).介孔材料的出现以1992年Mobil公司开发成功的M41S为标志,而M41S家族中的主要代表是MCM-41.这
NO和SO作为从电厂等工业部门排放的燃烧过程的副产品,严重污染大气,危害人类的上生存环境.工业上,SO的排放通常是伴随着NO产生的,但迄今人们还没有研究出理想的同时催化去除
利用芳胺与中间体α-(1H-1,2,4-三唑-1-基)- β-二甲氨基丙烯腈盐酸盐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18个目标化合物α-(1H-1,2,4-三唑-1-基)-β-芳胺取代丙烯腈A,反应条件温和,后处
在模型未知的情况下,估计过程的重要变量尤为重要.鉴于此,采用不敏卡尔曼滤波(UKF)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一类未知模型非线性系统的状态估计问题.采用动态神经网络对非
该实验用α-萘胺和琥珀酸酐合成1-萘基-琥珀酰亚胺(NPr),并用FT-IR、DSC、X-射线衍射和荧光等方法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该实验还研究了嵌段高分子/γ-FeO杂化纳米纤维
稀土有机配合物具有荧光效率高、发射峰窄、荧光单色性好等优良性质,在光、电、信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稀土配合物的光、热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应用。一种有效地解决途径是将稀土配合物与无机基质复合,制备杂化材料,可以有效改善稀土配合物的这一缺陷。本工作选择介孔分子筛SBA-15与纳米二氧化硅微球作为基质,通过硅烷化反应引入功能基团,进一步与稀土离子配位,原位制备杂化发光材料,并研究其荧光性能,具体
近年来,纳米沸石分子筛因其独特的性质,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微米级沸石晶体相比,这些粒径小于100nm的沸石晶粒,其比表面积和孔容积较大,表面能较高,扩散孔道较短,在催化
该论文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分子红外泛频吸收光谱强度.研究的体系有CHX(X=Cl,Br,I)、SiHX(X=D,F,Cl)、XH(X=C,Si,Ge,Sn)和PH.分子的红外吸收强度一般随着激发量子数的增加呈
样品溶液中的有机污染物残留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这两个部分,其中样品前处理是整个分析过程的枢纽,该过程主要是为了减小样品溶液中的干扰组分,将待测组分进行浓缩以适用于特定的检测分析。当前需要进行分析检测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待测组分在样品溶液中的含量也越来越低,这就对样品的前处理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样品前处理技术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灵敏度。因此,开发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高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