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舆论生成和思想启蒙的“公共领域”解析北京报纸的深度报道——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为研究个案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cr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深度报道”《作为分析样本,考察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北京报纸作为“公共领域”,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实现公共性的动因、现状、路径、话语策略及困境;分析在承担政治宣传“喉舌”功能和追逐利润的市场化运作条件下,作为双重意识形态承载体的报纸在向公共性迈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迹象、趋势?当前中国语境下的报纸公共性包含了哪些内涵?是那些因素促成了这些变化的出现?并思考报纸在承担社会责任,打造公共话语平台,在表达社会集体诉求方面的前景。  本文首先在前言中说明了选择《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作为研究个案的理由,继而在绪论中提出论文的核心问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并对中外“公共领域”和“深度报道”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理论综述,同时对论文的关健词做了必要解释。  第一章在梳理“公共领域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报纸获得公共性的背景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较传统的“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是提升报纸公共性的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新闻实践。  第二章对《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之于北京乃至全国报业市场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论证两份报纸分别属于所在报纸类型中的“异类”,但其“异化”的新闻实践却殊途同归--《新京报》实践的是都市报单纯的信息服务向更高层次的公共参与功能的转变;《中国青年报》实践的则是传统机关报说教式的“政治宣传”功能向更广泛的公共参与功能的转变。  第三章梳理中国深度报道30年的发展轨迹和特征呈现,并分别对《新京报》“核心报道”、《中国青年报》“冰点”的编辑理念、流程、报道形式等进行分析。  第四章在对“核心报道”和“冰点”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报纸公共性有何作为?如何作为?因何掣肘?这三个问题的初步思考,即考察报纸借力深度报道实现公共性已经呈现出的趋势和表现,对深度报道的操作策略进行探索,思考报纸公共性作为同来自国家公权力、市场力量等社会控制之间的博弈。结语部分总结在中国语境下,作为国家公权力和市场力量综合作用的双重意识形态承载体的大众媒体实现公共性的力与痛,并就报纸公共性如何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公共作为进行思考。
其他文献
为表彰在期刊栏目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期刊社,促进福建省期刊事业的繁荣发展,福建省期刊协会于2013年11月开展了“2013年期刊优秀栏目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经期刊社自荐、主
期刊
社交网络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兴起、发展、成熟、流行的重要阶段,在基于网络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伴随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换的潮流中,社交网络成为了公众越来越为重要的
热水供暖系统末端需设置排气装置,习惯作法常将排气口布置在室内或通至室外.
当第二代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逐渐取代第一代建筑--砖木结构时,人类也在建筑的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当第三代建筑--钢结构日渐成熟时,作为第四代建筑的膜结构已经迫不及待
成立于3年前的越南河内的An Phuc是一家小型建筑材料生产商,主要为建筑承包商供应预拌混凝土。近年来,An Phuc的产量持续增加,其拥有的2台临工LG952H型装载机负责物料处理。
期刊
2005年大陆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突然崛起,不单是大陆本土的热门话题,更成为了电视节目登上国际舞台的神话,到后期变成了各个大陆电视台争相模仿的选秀综艺节目,《我型我秀》、
在经济和技术双重加速作用影响下,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新型受众出现,信息获取和分享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广播媒体的传统地位早已土
一位从事中国画实践的年轻画家,从个人角度讲述了自己职业成长的部分经历与经验,以及面对当下“新水墨”潮流时的态度。A young practition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传媒界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从“坐在电脑桌前”变成“随时随地”——人们将逐渐习惯即时随地地获取信息。面对移动浪潮的冲击,传统媒体纷纷寻求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