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圣地的精神回归之旅—从原型理论解读福克纳《掠夺者》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lypm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奠基人,他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整个西方最有代表性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曾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作为一个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以自己的家乡为原型创建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且他的大多数作品便是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探讨人物的内心冲突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一个立足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深厚的感情和在作品中对美国南方社会真实的批判显示出了福克纳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现实社会以及人类前途的深切关怀。《掠夺者》是福克纳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约克纳帕塔法系列的封笔之作,并于1963年荣获普利策奖。
  近年来学术界对福克纳作品中圣经原型研究的关注越来越多。本论文从原型理论角度入手,剖析《掠夺者》中的原型人物与意象、原型位格与U型叙事结构。研究表明,男孩卢修斯和布恩、耐德此趟驾车去往孟菲斯的旅行不仅是一次成长冒险,也是一次离开伊甸园后重返南方圣城的精神之旅。对于罪的自省和恶的经历使卢修斯变得独立而坚强,在旅行当中完成自我救赎。同时,布恩与科丽为新生儿取名为卢修斯,这一方面象征着基督死后三日复活的原型,同时也象征着南方圣地传统南方精神的重生。福克纳借助《掠夺者》,传达了他对重建南方传统价值观念探索的正面回应。
  全文由六个相互关联的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是简要介绍福克纳的生平和其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阐述弗莱的原型理论和圣经原型;第二章则重点展示作品中的恶之花—撒旦式人物、双重天使人物原型和纯洁之花—纯洁孩童的圣经人物原型;第三章探讨小说中外出路上出现的圣经原型意象;第四章通过对南方精神的三方面:“战士精神”、“骑士精神”、“绅士精神”与《圣经》中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位格原型的解读,从“三位一体”的稳定性和救赎观来表现永不止息的南方精神;第五章解读《掠夺者》中圆满的U型叙事结构;第六章总结全文,分析其现实意义和现代启示。本论文希望对以后相关学者进行有关福克纳作品和圣经原型理论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失成败的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价值尺度和标准。一直以来,此课题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与热点。本论文在现有学者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地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尽可能地把握时代特点,力求对此课题再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力求以新的视角、综合性的方法,提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系统化路径。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系统阐述
学位
《科尔沁旗草原》是作家端木蕻良第一个长篇,是其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从1939年的初版本到1998年《端木蕻良文集》的出现,在近半个世纪的出版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的不同版(文)本。其中端木亲自(或参与)作品创作或修改的版本有三个,即开明出版社1939年版、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从初版本到作家社本,修改笔触涉及到人物形象塑造、意识形态、语言效果和副文本等各维度,褪去了
《原野》的经典化过程是一面历史的棱镜,可以从中透视文学与政治的歧路。《原野》诞生八十余年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截然不同的阐释和演绎,1937年问世至新中国成立前,它的接受呈两极化态势;建国后至新时期,它在中国大陆的出版、演出、评论全面停滞;1980年代以来,批评界对《原野》的评价日趋客观、理性,《原野》迎来新生。在《原野》经典化历程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文学功用的变迁,而曹禺面对质
学位
是枝裕和是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日本年轻导演的代表人物,也是继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之后,当代日本电影界中为数不多的,在世界三大电影节闪耀的导演之一。可以说,他在日本电影史无数巨匠所奠定的基础上,演绎了当代日本电影的新美学。而是枝裕和独特的空间调度技巧则是其能够获得如此大国际关注的重要元素之一。  从1995年处女作《幻之光》到2019年的《真相》,是枝裕和累计创作了14部电影,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美育在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魏晋以前的自然美育只是人格美育的附庸品。魏晋以后纵情山水成为士人阶层的一种审美风尚,自然美育逐渐走向独立。在欣赏山水的过程中,士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在山水诗中投射了他们对精神解放的愿景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等。  第一章山水方滋:魏晋南北朝自然美育思想的产生。从
有些构式从语表形式看是转折句,但构式中前后填充的内容并不表转折,甚至毫不相干,但它既然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网络用语多为现代汉语传统成分的变形,其发展演变多遵循一定的规律,常常是从某一个广泛被人们认知的语言结构框架演变而来,如本文的研究构式“虽然我A,但是我B啊”是由现代汉语典型转折句式“虽然...但是...”发展变化而来,总的语表框架大体相似,但语义内涵却有质的差别。在语言使
学位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对低调,但一直都有受到关注的作家。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依旧生命长青,他在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上的创作才能得到不少研究者的肯定。他擅长刻画中原乡土世界,对都市也进行了关注与书写,长篇小说《结婚》就是师陀都市题材类作品的代表作。师陀在《结婚》中用不同的视角观看上海,从中传达出对都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人物生命的思考。  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人物的幻想世界、
学位
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对于语言的经济性研究不断深入,认为语言的经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然而,这些研究中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家庭对话的研究依然较少。将语言的经济性与会话分析中的话轮转换理论原则结合起来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在话轮转换原则的框架基础上,以美剧《摩登家庭》中同代对话与跨代对话为语料对象,来研究这两类对话中语言经济性体现的异同点。  本文语料选自于美剧《摩登家庭》第八季中随机抽取的六集对话。基
笑是由人类发声器官所产生的一种声音且常被描述成一种难以捉摸、矛盾及神秘的现象。笑长期以来受到包括语言教学与习得在内的各个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然而在中国课堂语境中少有笑本质的会话分析研究,尤其是基于认识与情感双重角度的研究。利用会话分析框架,本研究基于中国语境下外语课堂任务型同伴互动中55小时共计234,599字数的互动话语语料,主要调查和研究国内外语课堂情境中有声笑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究有声笑成因
学位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是著名的“迷惘一代”的小说家之一,他以“冰山原则”、简洁的写作风格以及他对探索“死亡”的强烈兴趣而闻名于世。他提出了“死自有一种美”,并抱这份态度勇敢的活下去的死亡观,以“硬汉”精神来面对死亡。《尼克·亚当斯故事集》是海明威一部极具自传性的小说集,主人公尼克通过不断探索和反省死亡的意义,激发了自身死亡本能的不断变化。从死亡本能理论分析此作品,可以看出海明威清晰刻画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