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以滴水湖汇水区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e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指河岸两侧向岸坡爬升的由树木及其他植被组成的缓冲区域,其功能是防止由坡地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水流所带来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杀虫剂及其他污染物进入河溪系统。因而,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是河流水质保护的重要手段,对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学术界、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   如何规划河岸植被缓冲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1)如何考虑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空间布局?2)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宽度如何确定?3)在宽度确定的基础上,如何确定植物种类和植物组成?   本项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比较,并根据平原河网地区地势平坦、快速城市化的特点,基于GIS平台,筛选和建立了一套适合平原河网地区的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技术和流程;同时通过对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的野外调研和数量分析,建立区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参照系;在此基础上,以上海滴水湖汇水区为例,利用“3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定量模拟汇水区的面源污染负荷、汇流路径,并确定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空间格局、宽度、植被种类和数量组成,最终实现区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定量规划。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从规划方法&技术、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规划方法和技术:   (1)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应建立在“参照系构建-汇水区划分-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和汇流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面源污染负荷及汇流路径确定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空间布局和宽度;二是在空间布局(位置)和宽度计算模拟的基础上,依据建立的河岸植被参照系,确定河岸植被的种类以及组成。   (2)参照系建立: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的野外调研和数量分析,建立区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参照系。   (3)汇水区划分:针对传统的汇水区划分方法在平原河网地区应用的局限性,本研究提出了适合平原河网地区汇水区的划分方法。在河网地块内部,通过修正Getirana等的DEM融合算法,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的DEM融合算法,基于修正算法通过距离偏移矩阵运算和高程偏移矩阵运算,将影响径流特征的地物要素(如道路、建筑、坑塘以及排水管网)叠加到原始的“伪”DEM中,起到细化DEM的目的,提高平坦区域河网提取和汇水区边界模拟的精度。在河网概化的基础上,在MIKE11中建立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模型,依据水动力学模型模拟河道在水利控制设施(节制闸、出海闸以及翻水站等)调控作用下引水或排水期间河网的水位、流向以及水量等,确定各出水口所对应范围,完成汇水区的划分。   (4)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及汇流路径分析:本研究通过修正的SCS模型和PLOAD模型对单场次降雨条件下的面源污染负荷做了计算,并模拟了面源污染的汇流路径。   (5)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基于面源污染途径确定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空间布局;通过对时间模型和水文模型进行修正,计算得到河岸植被缓冲带所需的最小宽度;依据参照系确定植物种类和数量组成。   实证研究:   (1)参照系建立:通过对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的野外调研,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8种河岸带植被类型。分别对8种河岸带植被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参照值。   (2)汇水区划分:通过对汇水区内各出口水闸的开启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各出口水闸的开启状态会随着内河水位的变化而变化,河网水流方向也呈周期性变化,滴水湖汇水区的范围是一个动态范围,伴随着出水口的改变而改变。滴水湖的汇水区范围共有三种方案,其中非引水期间(模式1)的汇水区范围最小,为76.15 km2,此汇水区存在的持续时间最长,达到282 d,引水期间(模式3)汇水区范围次之,面积为233.5 km2,持续时间为80 d,处于两者过渡状态(模式2)的汇水区范围持续时间最短,为3 d,面积介于两者之间,为92.29 km2。   (3)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及汇流路径:从面源污染负荷计算结果来看,在汇水区划分模式2下的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与模式1类似,产生NH3-N、TN、TP和TSS总量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滴水湖的东北侧,紧邻滴水湖的西侧区域产生的NH3-N、TN、TP和TSS总量较少。而汇水区划分模式3下产生NH3-N、TN、TP和TSS总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滴水湖的东北侧和西侧,东北侧区域内的面源污染较为集中,都集中在2号河网地块,与之相对应的是滴水湖西侧的面源污染呈散点状分布,各地块均有分布,且集中在河网地块中心位置。汇水区划分模式3下产生的面源污染产生的区域最广,对滴水湖水质的影响作用最大,对该模式下的面源污染防治也显得尤为重要。对面源污染的汇流路径进行分析,发现NH3-N、TN、TP和TSS的汇流路径均以B1(坡面径流-沟渠-1级河流)为主,其次为B2(坡面径流-沟渠-2级河流)和A1(坡面径流-1级河流),通过三种路径排放的面源污染负荷量占到面源污染排放总量70%以上,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空间布局和后续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应重点考虑这些区域。   (4)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设置了情景模式1(基于河流两侧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和情景模式2(基于河流两侧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模拟这两种情景模式下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宽度和空间布局。在规划情景模式1中,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在9 m到74.5 m之间变化,宽度主要集中在17.1-42.4 m之间。在规划情景模式2中,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在9 m到56.4 m之间变化,宽度主要集中在13.3-29.8 m之间。此外,在宽度确定的基础上,选择人民塘、随塘河及其支流作为代表性河段,以植被参照系为以依据,对这些河段的植物种类与组成做了定量研究。   论文创新点:   (1)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比较,并根据平原河网地区地势平坦、快速城市化特点,基于GIS平台,筛选并建立了一套适合平原河网地区的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技术和流程。   (2)通过对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的野外调研和数量分析,建立区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参照系。   (3)针对传统的汇水区划分方法在平原河网地区应用的局限性,本研究提出了适合平原河网地区的汇水区划分方法。
其他文献
邮轮旅游市场格局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呈现出规模扩张化、竞争垄断化、重心东移化、客源大众化的“新常态”,本文阐述了邮轮旅游市场的变化对江苏邮轮旅游的影响,分析了江
本文介绍了江苏海工与船舶工业的政策背景,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发展总导向,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服务海洋经济大发展,力争海工装备有规模,确保造船业由
本文作者有感于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殷切期盼与当前现实发展状态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的某些反差,结合个人学习讲话精神的一些体会,借论坛的平台,就继承
本文阐述了新常态下船海工业的定位和挑战,要用互联网技术改造船海工业,加快船海工业信息化基本建设的进程,不失时机地尽快搭建船海工业的互联网大平台,使船海工业的信息化达到信
微混合器和微流体混合是微流体系统其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许多研究领域如生化反应、控制化学、医学分析、微/纳米颗粒制备、化学反应动力学等均要求处于层流域的微流体进行高效混合。本文以微混合器内流体混合过程的强化为重点,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在单相流和液液两相流操作条件下,微通道内流体流动和混合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考察了单相流操作条件下微通道内流体混合过程的强化。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
  以实尺度制作了疲劳试验的试件,对45000DWT江海直达散货船纵骨与水密及非水密实肋板连接处进行了双轴恒幅循环载荷的疲劳试验,记录了热点处的疲劳裂纹扩展长度和对应循环次
会议
江海联运船舶船型开发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介于海船与内河船舶之间特定的规范体系;其次,江海联运船舶船型开发应充分考虑长江航道未来的开发、长江口的水文气象条件及通航建筑
柴油/压缩天然气发动机目前普遍存在充气效率低、燃烧温度高等问题,本文引入“柴油引燃/LNG缸内液喷”双燃料发动机这一概念,即用少量柴油引燃缸内直接喷射的液态天然气,以某
水质综合毒性在线监测仪以发光细菌为受试生物,可快速响应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响应时间小于5min);采用流动分析技术,可实时监测水样毒性;连续培养发光细菌,受试菌具有高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