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研究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5G的全球商用时代的到来,嵌入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促使着电子测量仪器朝着智能化、小型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信号发生器作为最基本的电子仪器,在生产、科研、测控和通讯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嵌入式系统中,为了有效地测试系统的工作状况,这就要求系统中设计扫频信号发生器,而现有的信号发生器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odbus标准的通讯协议,研制出了一款具有标准的通信接口的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节约了系统开发时间、开发成本,降低了开发人员的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信号输出频谱分布特征,明确了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的指标需求。建立了DDS信号合成模型,对DDS信号合成方法进行建模分析,分析了滤波器对信号输出的影响,为滤波器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2)制定了标准化的通信协议,使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和开放性。根据系统预期的性能指标,结合Modbus通信协议规范与系统参数设置的特点制定了通信协议。
  (3)实现了利用触控屏对系统参数进行设置。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基于EMWIN图形界面库,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可在触控屏上对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式进行选择,对参数进行设定。
  (4)对设计的嵌入式可编程扫频信号发生器模块系统进行技术指标及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制定的通信协议和标准的通信接口使模块很容易融入嵌入式系统中,且具有单频模式、扫频模式、FSK模式、BPSK模式和Chirp五种模式。能够输出正弦波和方波,正弦波最大输出频率为105MHz,输出的最大幅值为500mV,方波最大输出频率为10MHz,幅值为3.6V。相位噪声为-103.78dBc/Hz,杂散水平为-54.19dBc,频率稳定度达10-4。通过实验测试得出该款扫频信号发生器达到了预期指标,性能稳定,符合设计的功能要求。
  
其他文献
经过几千年的人工驯化,家蚕(Bombyx mori)成为了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蚕丝是家蚕主要的经济产物,因此蚕丝产量的多少决定了家蚕经济价值的高低。业界内通常用茧层率(茧层重/茧重)来衡量蚕丝产量的高低,家蚕的茧层率越高,相对的丝蛋白量就越多,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所以茧层率便成为育种者关注的主要性状。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家蚕的茧层率从10%提高到约25%。然而传统选育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家蚕
学位
昆虫成为地球上最为繁盛的动物类群,得益于其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也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灵活多变的生活史策略,如滞育、拟态和警戒色及远距离迁飞等都有利于自身的存活和种群的扩张。泌丝营茧是完全变态昆虫保护蛹向成虫转化的有效策略之一,包括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脉翅目等在内的许多昆虫都能够吐丝作茧。茧通常是老熟幼虫用自身分泌的丝或用丝附着周围的物质(如土壤和木屑)构建而成。茧不仅是昆虫蛹化的场所,还可以为蛹抵
学位
转座子(TEs)广泛分布在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它们能够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从而增加其拷贝数,这个过程被称为转座。转座子在基因组大小,新基因的产生,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小RNA的产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子(MITE)是一类截短的DNA转座子,具有末端反向重复(terminal inverted repeat,TIR)序列和侧翼靶位点重复(target site du
学位
家蚕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完全变态昆虫,同时也是鳞翅目的模式昆虫,在其短暂的一生中需要经历卵、幼虫、蛹以及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家蚕的丝腺可以合成和分泌出一种天然高分子蛋白纤维——蚕丝。蚕丝具有优良的性能,不仅可以用作纺织服装材料,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应用于医药、美容、航天材料等领域。  家蚕的祖先是野桑蚕,至今已经被驯化超过5000年。各种出土文物、历史文献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分子证据都证明
学位
导管分化抑制因子(Tracheary Element Differentiation Inhibitory Factor,TDIF)是从百日草培养体系中分离出的一种CLE多肽激素,它由12-13个氨基酸组成,能够调控维管组织中(原)形成层细胞的分裂和木质部细胞的分化。  在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中,一共有6个CLE基因编码TDIF多肽,其中有4个CLE基因与拟南芥CLE4
学位
有机固废的热解气化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但如何利用热解气化技术提升气体品质一直是该行业的技术瓶颈。本研究以我国典型废弃物污泥(SS)和玉米秸秆(CS)为研究对象,通过堆肥预处理技术,以期提高秸秆类木质纤维素的热解气化效率与产品品质。因此,本文对SS与CS进行混合堆肥,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同时对此过程进行表征与基础物性分析;最终,从预处理技术
学位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革兰式阴性菌,属于专性需氧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体中,可引起重症肺炎、脑膜炎、败血症以及皮肤和泌尿系统的感染,由于缺乏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其临床干预受限。噬菌体特异性强且数量丰富,因此噬菌体及其受体结合模块对细菌的特异性识别作用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完整和精确的DNA复制过程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发生DNA解旋和起始复制的特殊位点称为复制起始点(Origin of replication, ORI)。复制起始点的序列表征与预测对于进一步解析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机制至关重要。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测序数据呈指数式增长,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模型、规律或思路,逐步成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分别从酿酒酵母全基因组
学位
在不同季节从田间采集大豆叶片,利用反转录技术得到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不同变异株的cDAN.利用PCR扩增SMV基因组中的P因序列,并将PCR产物克隆到T-载体系统(T-vector).酶切后得的DNA片段,通过利用RFLP和异双聚体泳动测定法(Heteroduplex Mobility Assay)技术,分析了不同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P基因的差异,为进一步
以简并引物,利用RT-PCR,克隆了普通小麦和黑麦根系的PO转运子(Trans-porter)基因长约1.2kb的部分cDNA序列.对其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因此认为植物感受磷饥饿胁迫的信号可能来自植物体内部PO库的耗竭.此外,用磷饥饿条件下的普通小麦根系mRNA构建了cDNA文库,以克隆的部分序列为探针,从cDNA文库中分离了全长序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