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 ——基于SOLO理论的视角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指既可用数学式、也可用图形来表达的物理知识,能灵活转变及应用,并且结合这两种形式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发现最佳解决途径和表达方式。在高考考纲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能力。但从有限的研究来看高中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的情况不太理想。为了探究高中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现状,本文计划从高考试题和测评两方面开展研究,为物理教学和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为了保证整个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阐明“数形结合”与“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概念,并将SOLO理论运用到数形结合中实现思维可视化,为后续的考察和测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近三年高考试题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分析,从数形结合能力考察最高能力水平、所占分值最高的能力水平两方面展开。总体上看,随着年份的增加高校对于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考察要求呈现上升的趋势,甚至要达到E水平,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要求也达到R2水平。在分析高考题数形结合能力的基础上,再对高中生数形结合能力的调查,编制一份测试卷,探寻高中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发展状况。本研究针对高一和高二学生展开调查,利用Rasch模型对试卷的信效度分析。从对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数据分析得出,高二年级数形结合能力要比高一年级强,两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但主要集中在M水平,但高一年级更倾向于M水平以下的水平。虽然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增加但是依然处于低水平阶段。从他们的答题情况上来看不能很好地将各部分知识结合分析的原因在于其未能理解函数图像所表达的含义,所以大部分学生停留在M水平。除了R水平,在E水平中学生表现较差的原因在于未能把握图形的特征。从性别上看,男女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存在差异,男生要强于女生
其他文献
校本课程自提出以来即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我国也不例外。正式实施至今已有20年历史,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师资不足、顶层设计难为等问题。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研究者要清晰把握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基本权利之一;学校可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解决自己的教育问题;可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有助于建设特色学校等特征。一门课程不是开发出来就完事了,而要在实施过程中进
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决定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脑海中观念的建构。由于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观念包括物理观念这个维度,因而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理观念是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发现,现有的课程文件对物理观念的内涵以及培养观念的可操作性方法没有具体说明,且目前对于物理观念的理论方面研究硕果累累,而在调查和实证方面的研究还待开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础。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不清晰的情况十分普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头脑中存在与科学概念不相符的迷思概念,严重阻碍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新概念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迷思概念的存在,认为新概念会自动覆盖旧有概念。然而迷思概念是顽固的,并不容易被消除,导致经常出现两种概念同时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情况,学生
实验是物理学的精髓,物理学的发展与实验脉脉相通。中学物理教材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实验,在细致入微地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量化评价,是教材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故本研究从建构教材中实验评价指标体系出发,以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为目的,旨在对教材中实验的评价更加客观合理,从而完善教材的编写。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读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国内外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作为我国的“三级课程”之一,是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校本课程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机器人相关的校本课程作为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内容,逐渐走进中学校园。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来解决真实情景问题的STEAM教育理念,应用在高中教育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建设上,能培养学生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对接核心素养中实
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何培养与发展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也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一线物理教师的广泛重视。论文在学科核心素养和物理观念研究的热潮下,以类比法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为背景,提出研究课题,并对福州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进行调研,并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为心理学基础和本文
物理和数学关系十分密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也强调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近年来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发现物理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有所弱化。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教师问卷等方法分析造成物理学习中数学应用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接着根据认知负荷理论、David Hestene建模理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结合例子论
教科书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载体,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书改革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紧接着修订了高中化学教科书。“微项目”栏目作为2020版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新增的一个栏目,涉及生活、社会、科技、传统等各个领域,对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
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影响制约着中学教师的教育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阶段,职后的培训学习活动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较为的丰富,但是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也没用给出具体的操作案例,对提升实际的教师培训活动效能有指导意义,但难以照搬套用。因此本文力求通过对国内教师培训活动中存在的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节,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个体认知活动的发展。故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升个体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丰富的实验现象、有趣的实验过程,是培养个体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故本研究从物理实验教学出发,以提高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为研究目的,进行策略探讨。全文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