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气敏研究方法及其具体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engg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并对人们的健康生活构成了威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灵敏度高、可集成至电子产品中等优点,使其在环境监测、公共安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仍存在响应/恢复时间较长、选择性、稳定性较差以及工作温度较高等问题,此外,目前主要使用“试错法”来筛选特定的气体敏感材料和传感器,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实验成本而且延长了设计周期,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了气体传感器的工业化应用。因此,通过揭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传感机制,理解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达到精准设计气体传感器的目的,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可以从理论上描述气体分子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表面的吸附-脱附过程、电子转移现象以及氧化还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中间体,这些都对传感机理的深入理解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引入DFT计算,结合具体实验,有望揭示传感机理,为未来气体传感器的设计奠定了基础。然而,目前在气体传感器研究领域,DFT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气敏机理研究方法还较少。本文以NO2、H2S和氯苯为典型目标气体,构建了多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发展了系列DFT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气敏材料的形貌结构、异质结构、贵金属修饰以及空位缺陷等对气敏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内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p-n结型ZnO/Co3O4复合材料对三甲胺(TMA)的气敏增强效应,我们通过DFT计算发现了 ZnO和Co3O4在形成异质结过程中,ZnO中的电子将从导带位置转移至Co3O4导带上,使得在复合材料表面形成耗尽层和累积层,并且与Co3O4相比,ZnO对TMA具有更强的吸附能(△Eads=-3.31 eV),在吸附过程中可得到0.26e;进而,结合准原位XPS分析技术揭示了该体系气敏增强源于p-n结的形成促进ZnO对TMA气体分子的吸附与TMA诱导的ZnO表面金属化效应。另外;针对AuPd双贵金属合金修饰的SnO2复合材料对二甲基二硫醚(DMDS)的气敏增强效应,我们通过DFT计算发现了 AuPd合金与SnO2复合过程中,AuPd合金将向SnO2导带位置转移电子,促进SnO2表面吸附氧的形成,并且,由于AuPd合金优异的催化活性,使得DMDS分子在AuPd/SnO2复合材料表面较易解离成CH3S,其过渡态能垒为0.15 eV,同时CH3S也较易在其表面解离生成S,其过渡态能垒为0.24 eV,而DMDS分子在SnO2表面则具有较大的过渡态能垒,不易发生上述解离过程。此外,结合准原位XPS分析技术揭示了该体系的气敏增强效应是源于AuPd合金促进SnO2表面吸附氧的形成与AuPd合金优异的催化活性降低了 DMDS在AuPd/SnO2复合材料表面的过渡态能垒。(2)利用一步水热法和高温退火方式合成出超细ZnFe2O4纳米颗粒,发现超细ZnFe2O4纳米颗粒在125℃的工作温度下,对10ppm浓度的NO2具有超高的响应(Rgas/Rair=247.7)和快速的响应时间(Tres=6.5s)和恢复时间(Trec=11 s),且具有优异的选择性,这远优于大多数的NO2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我们通过DFT计算发现,ZnFe2O4对NO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Eads=-1.32 eV),在吸附NO2过程中失去0.35 e,并且通过准原位光致发光光谱表征揭示出ZnFe2O4纳米颗粒对NO2的高灵敏响应是基于电荷转移实现的。此外,证实了氧空位的存在可增强ZnFe2O4对NO2分子的吸附并促进之间的电荷转移。(3)采用液相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超小Au纳米颗粒并修饰在由超薄纳米薄片和超细纳米颗粒组成的ZnFe2O4卵黄球的表面。发现Au/ZnFe2O4卵黄球在150℃的工作温度下对10 ppm氯苯的气敏响应(Rair/Rgas)为90.9,且最低检测限可达100 ppb,是目前已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中表现最好的,且具有优异的选择性。本文还系统的研究了 Au负载量、工作温度和环境湿度等因素与ZnFe2O4和Au/ZnFe2O4卵黄球对氯苯传感性能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种通过矩阵变化来识别气体种类,提高选择性的方法。此外,我们通过DFT计算发现,Au纳米颗粒与ZnFe2O4复合过程中,ZnFe2O4中的部分电子将转移至Au表面,使得在复合材料表面形成耗尽层,并且Au/ZnFe2O4复合材料对氯苯具有更强的吸附能(△Eads=-3.19eV),在吸附过程中可得到0.164 e。因此,揭示了 Au/ZnFe2O4复合材料体系对氯苯的气敏增强机理是源于Au/ZnFe2O4复合材料形成过程中,促进了 Au纳米颗粒表面吸附氧的增加与Au/ZnFe2O4对氯苯分子的吸附。(4)通过原位生长和不同升温速率的高温退火,制备出含氧空位的多孔NiO纳米网,实现对H2S的气敏响应,并展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同时,我们利用DFT计算,研究了氧空位浓度对NiO电子结构的影响,发现随着氧空位浓度的增加,氧空位占据Ni的3d轨道数量越多,带隙减小、导电性增加,以及NiO中各原子的电子相互作用也越明显;进一步发现H2S、HS、S和H在无氧空位的NiO(NiO)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点,除S位于B或H site外,其余均位于T-Ni site,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73 eV、-2.47eV、-2.49eV 和-2.09eV;而 H2S、HS、S 和H在具有氧空位的NiO(Vo-NiO)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点,除H2S位于T-Ni site外,其余均位于T-O(氧空位),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97 eV、-3.59 eV、-5.43 eV和-2.57eV,均明显高于在NiO表面的吸附能;此外,发现了 H2S分子在NiO和Vo-NiO表面的解离路径和过渡态能垒,H2S分子在NiO表面解离成HS和H所对应的能垒为0.70 eV,HS解离成S和H所对应的能垒为1.53 eV,而上述过程在Vo-NiO表面的能垒分别为0.37 eV和0.17 eV,说明H2S分子在Vo-NiO表面较易解离成S和H。另外,结合准原位XPS分析技术,揭示了 NiO中的氧空位对H2S的气敏增强机理是由于氧空位的存在提高了 NiO表面的电荷密度,促进了 H2S、HS、H和S在其表面的吸附,同时,降低了 H2S分子在NiO表面解离成S和H所需克服的能垒。
其他文献
结构优化设计能在保证工程结构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材料和损耗,为工程结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提供重要保障,近几十年来它成为土木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结构优化设计涉及大量结构参数的计算分析,利用智能优化算法求解优化问题是对结构进行有效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结构运营条件不断变化,结构形式和构件材料不断复杂化,这些都对结构优化算法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结构优化算法的收敛性和鲁棒性仍面临巨大挑战
滨海环境下以混凝土为材料的基础设施长期暴露在充满盐雾的大气环境中,同时受到二氧化碳与氯离子侵蚀的混凝土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结构失效使得基础设施服役寿命远低于正常值,所以提高混凝土抵抗氯离子与二氧化碳的侵蚀能力的问题在滨海城市备受关注。混凝土中的钢筋是否发生锈蚀由钢筋表面的Cl-/OH-值决定,传统思路大多是减缓二氧化碳、氯离子向混凝土内部渗透,由此启发出的各种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来延缓混凝土结构失效的
车辆在桥面行驶过程中,由于桥面的随机或周期性不平顺而导致的车轮与桥面瞬时分离、脱空的现象本文简称为‘跳车’现象。而目前在车桥耦合的研究上大多采用车辆持续密贴行驶的假定。本文基于桥面不平顺导致跳车工况,通过ANSYS瞬态动力学分析构建跳车工况下车桥耦合振动数值模拟,分析冲击系数在密贴和跳车工况下的变化规律。通过正交试验,对单车辆两类工况下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后根据实桥试验数据对比数值模
滨海地区海砂在工程建设中资源化利用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但海砂中氯离子诱导钢筋锈蚀的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不规范使用海砂的行为将会给建筑物留下日后成为“海砂楼”隐患。一般大气环境中,若考虑碳化降低p H值、释放固化氯离子以及引起氯离子再分布等影响,海砂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碳化和氯离子的协同作用是海砂混凝土结构不确定劣化的主要原因,即使海砂引入氯离子含量规范要求的限值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的减退和获得性认知能力的丧失等,是目前最主要的老年人痴呆症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病人脑内神经元胞外由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和胞内由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硅藻土和膨胀石墨两种多孔材料与相变材料制备工艺及复合相变材料的性能表征,然后用相变陶粒等体积取代陶粒轻骨料混凝土中的陶粒,系统研究相变储能混凝土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和调温功能。第一种载体硅藻土,其含有活性二氧化硅,会有水泥反应,因此选择应用较多的绿色建材石膏为基材,并在基材中加入高导热和高韧性的碳纤维,提升储能石膏的导热性和力学性能。第二种载体是导热性和吸附性更强的膨胀石墨,研究两种
混凝土是世界上被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虽然它的抗压性能十分优秀,但抗拉性能却相对较低。其服役期间内,混凝土通常容易产生裂缝。裂缝的产生会为外部的有害离子提供进入混凝土的通道,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为了使混凝土具备裂缝自修复能力,混凝土自修复课题在近几十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微胶囊自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混凝土修复手段之一。当混凝土中有裂缝产生时,裂缝处的微胶囊因受到微胶囊与混凝土的界
混凝土早期温度裂缝是影响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的温度裂缝为有害的介质侵蚀混凝土提供了可能性,加速了混凝土劣化过程,严重时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性。由于相变材料能在固定的温度稳定完成吸热、放热的过程,本文预期通过相变材料相变吸、放热的特点,将相变材料与混凝土混合之后协同工作,使混凝土自身具备控温能力。利用相变材料减缓早期水化温度上升的速率,降低温峰值,将混凝土水化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
酸雨不仅腐蚀建筑,对植物个体及整个生态系统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其中,酸雨对植物的伤害已有相对完善的研究,植物对酸胁迫的响应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植物如何感受酸胁迫信号尚不清晰。钙离子作为植物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当植物细胞感受环境信号时,细胞产生钙信号触发下游的防御响应。水母荧光蛋白(Aequorin)可结合Ca2+发出荧光,稳定表达Aequorin蛋白的拟南芥简称AQ,对AQ种子进行EMS诱导
Ag、Hg等重金属作为抗菌材料应用具有悠久历史,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的凸显,Ag、Hg相关的材料及抗菌、杀菌剂愈发受到关注。然而,Ag、Hg对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却有待阐明。一系列强亲硫性金属如Ag、Hg、Cu、Cd、Zn的毒性强弱与其亲硫性强弱基本一致,暗示着金属对细胞的毒性与亲硫性之间的潜在关系。前期研究结果表明了两种金属能够直接破坏大肠杆菌细胞中心代谢通路中一类关键脱水酶外露的活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