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淡黄刺蛾生物学特性及在温度胁迫下抗氧化反应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淡黄刺蛾Darna trima(Moore)是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茶区;国外则分布于东南亚、印尼等地区。由于茶淡黄刺蛾的相关研究资料十分有限,要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理策略,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亟待深入开展。为摸清茶淡黄刺蛾的生物学特性,本文观测了茶淡黄刺蛾幼虫基本形态特性;调查了茶淡黄刺蛾幼虫在田间的分布情况和危害状;为进一步研究茶淡黄刺蛾对温度胁迫后的响应机制,本文测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胁迫后茶淡黄刺蛾幼虫体内的SOD、POD、CAT、GST酶和T-AOC的活性。主要结果如下:
  (1)对茶淡黄刺蛾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茶淡黄刺蛾幼龄幼虫呈淡黄色,有褐色的斑纹;成长幼虫呈长椭圆形,前部稍宽,乳白色,体背从头顶部延伸到腹部末有宽阔的棕褐色区;老龄幼虫体背纵向贯穿哑铃型棕色大斑,并具3条淡色纵线和前后各4个白点,背侧有2列刺突,外侧1列较长。
  (2)对茶淡黄刺蛾幼虫在田间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茶淡黄刺蛾在茶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大多属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种群,但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分布是由于茶淡黄刺蛾的生物学特性和茶园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茶淡黄刺蛾在茶树树冠不同层次上分布呈显著差异,接近地面的下层最多,树冠项层和中层较少,绝大多数分布在下层;茶淡黄刺蛾的虫口密度在川茶群体种、南江一号和渝茶一号3个茶树品种(系)上分布呈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虫口密度川茶群体种>渝茶一号>南江一号;茶淡黄刺蛾不同虫龄在茶树上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川茶群体种虫口密度最高的虫龄为5龄和6龄,而南江一号和渝茶一号虫口密度最高的虫龄为4龄和5龄。
  (3)对茶淡黄刺蛾危害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茶淡黄刺蛾主要以幼虫危害茶树老叶与成叶。幼虫共9龄。1龄幼虫不取食;2-3龄仅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形成透明枯斑;4龄开始形成孔洞;5龄后蚕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并像蓬面转移危害;8-9龄为老熟幼虫移至根际落叶下或土缝中结茧化蛹。
  (4)对茶淡黄刺蛾幼虫进行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胁迫后,测定其体内四种抗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力,结果显示茶淡黄刺蛾体内SOD、POD、CAT和GST酶在-5℃胁迫2h后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SOD、POD和CAT酶活性达最大值,分别为277.60U·mg-1protein、37.19U·mg-1protein和43.35U·mg-1protein,GST活性为81.74U·mg-1protein,而T-AOC活性则在5℃胁迫2h后活性达最大,值为23.62 U·mg-1protein,表明茶淡黄刺蛾体内可能还存在其他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酶共同抵御活性氧的伤害;茶淡黄刺蛾的SOD、CAT、POD、GST酶和T-AOC均在低温(-5℃、0℃和5℃)胁迫后变化显著且处于较高活性水平,具体表现为茶淡黄刺蛾在-5℃、0℃和5℃胁迫后,SOD活性在处理4h和6h,CAT在处理2h,POD在处理6h,GST在处理4h和6h及T-AOC在处理6h后均显著高于对照(26℃),表明茶淡黄刺蛾在低温胁迫下,虫体可以增加SOD、CAT、POD和GST酶等抗氧化物质的活性,清除体内的活性氧,来保护机体免受低温的伤害;而茶淡黄刺蛾的SOD、CAT、POD、GST酶和T-AOC活性在高温(35℃、37.5℃和40℃)胁迫后变化较小,且活性较低,表明在高温胁迫对茶淡黄刺蛾体内抗氧化物质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河北平原是目前我国同位素水文化学研究程度比较高的区域之一.C测年证实其深层地下水年龄小于25ka,水的运动形式基本符合活塞式模式;而Cl测得沧州地区第三组含水岩组地下水年龄为250ka,第四组含水岩组为300ka.这一矛盾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C测年域较小(上限为30~40ka),从而使得实际年龄大的地下水测得的年龄偏小.为了对河北平原地下水的年龄获得更加真实的认识,弥补我国在地下水He测年方面的空
学位
为有效控制SO排放,降低酸雨危害,中国制定了总量控制政策与"两控区"规划;这使得作为主要的污染贡献者的电力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如何制定并实施不仅能够实现污染控制目标,同时具有费用有效性特征的环境政策手段,成为当前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政策手段纳入到环境管理的议事日程.排污权交易政策不仅具有灵活有效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政策实践已经证明
学位
本研究旨在开发具有良好着色稳定性、天然安全性、抗氧化性和抗菌性等特性的亚硝基血红蛋白(NO-Hb)作为色素添加剂,用以替代肉制品中亚硝酸盐。这种着色剂不仅可以使肉制品呈现出可观的颜色,而且还可以维持肉制品的颜色稳定性,使肉制品具有缓慢的褪色速度,合适的显色效果和良好的平衡性。这明显增强肉制品的颜色,减少残留的亚硝酸盐量,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  实验研究集中于制备新型着色剂,即NO-Hb。通过使用副
近年来,由过量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复杂,尚无明确靶向治疗药物。因而,通过膳食补充营养功效因子,调控人体代谢来改善肝损伤症状的策略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生物活性肽因氨基酸组成和序列不同而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被认为是调节机体代谢、促进人体健康的天然功效因子。本文以鸡胸肉为原料,通过控制酶解技术制备乙醇脱氢酶(ADH)激活肽,探讨其在食品加工和胃肠道
学位
玫瑰(RosarugosaThunb)为蔷薇科植物,直立灌木,花含甜润的香气。从玫瑰中提取的精油,一直是国际食品工业市场流行的花型精油。本实验以玫瑰作为主要原料,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玫瑰精油,然后用分子蒸馏对所得的萃取物进行精分离,最后采用GC-MS联用分析仪对得到的蒸出物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条件(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分离压力、分离温度、夹带剂、蒸馏温度、冷
为了阐明地级市尺度农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本文以泰州市所辖的兴化市、泰兴市、靖江市、姜堰区、海陵区和高港区的稻麦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8年对研究区耕作层土壤(0-20cm)进行了GPS定位采样,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和总砷、总镉、总铬、总铜、总铅、总锌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基于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开展了农田尺度土壤
学位
芒属植物是一种多年生的C4植物,具有生物产量高,水肥需求量低,抗逆能力强和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使其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质新能源作物。生物质能源原料需要大量的生产供应,在避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芒属植物在边际土地例如沿海滩涂和盐碱地上的生长潜能倍受关注。盐胁迫下芒属植物的生物产量等农艺性状及其耐盐分子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芒、南荻及其杂交种的根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在分子水平挖
学位
本研究以玉米间作花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对间作花生氮阻遏的减缓效应及主要原因,以期为玉米间作花生间作系统氮素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花生结荚末期和饱果成熟期的根瘤数、根瘤鲜重、根瘤体积均显著下降。各施氮水平下单作花生的根瘤鲜重显著高于间作花生,在N90、N150水平下,间作边行、中行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N225、
学位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季干旱频发,自然降雨不能满足冬小麦的正常生长需求,严重威胁着冬小麦的安全生产。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冬小麦生产,主要通过改变作物的耕作制度和方式,繁育抗逆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潜力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小麦的产量。  农业系统模型作为农业生产中对作物优化管理的重要工具,由于系统模型的模拟过程较复杂,作物参数众多,所以模型
学位
本文以广东广泛种植的9个水稻品种(常规籼稻华粳籼74和华航丝苗,两系杂交稻培杂航7、培杂88,培杂泰丰和培杂35以及三系杂交稻华优香占、天丰优76和华优9305)为材料,采用大田种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间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1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杂交稻的平均产量要高于常规籼稻,表现在较高的穗数和穗粒数,其中华优9305和培杂航7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