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交织下的文学世界——毕四海创作论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剖析了齐鲁文化与毕四海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从中发掘了一些令人深思与关注的问题。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从总体上概括毕四海的创作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握。对毕四海作品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梳理,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角度。 第一章对作家文学创作中氤氲的齐鲁文化情结进行追源溯本。虽然齐鲁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大地的共有精神遗产,中国的作家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但是山东作家作为齐鲁文化的直系后代,这种影响更是一种不自觉的根性影响。在毕四海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论文分别从特殊的地域文化空间,厚重的家族历史记忆,复杂坎坷的人生经历入手,揭示齐鲁文化对毕四海的根性影响。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篇章,主要分析了齐鲁文化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化是作者透视人性的思维,观察世界的向度,作者以齐鲁文化为切入视角,用自己的文学之笔和智者之思描绘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揭示了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艰难之举和不可阻挡之势,以及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中,背负传统文化包袱的“四季山”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作者泾渭分明,对齐鲁文化的精神实质进行了现代过滤,洞悉齐鲁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这一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对齐鲁文化传统糟粕的现代反思,分别从疯狂偏执的土地崇拜情结,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观念,落后的封建家庭伦理批判和欲望诱惑下的人性异化等方面展开。二是对齐鲁文化优秀美质的大力张扬,主要体现在自由张扬的反抗精神、厚德仁民的民本思想、尊贤尚功的人才理念以及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等不同方面。三是对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的自觉发展,集中展现了作者对齐鲁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自觉继承以及作者集聚于胸的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无论是作品中所塑造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农村青年还是作者自身的创作道路,都显示出一种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虽然忧患意识一直是以山东作家的“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呈现,但在毕四海的创作中则更为明显地体现为文化忧患。而且,毕四海站在整个人类的发展高度上审视文化,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儒者风范。 第三章主要对齐鲁文化笼罩下的审美意蕴进行了解析。现实主义是作者的写作姿态,但作者突破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模式,采用传统手法与现代技巧相结合的艺术创作观念,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深化了作品的艺术表达力度。笔者分别从隐喻手法的运用,现代技巧的渗透,作家身份的介入三方面来论证。 结语部分指出作者的文风浑厚沉重,当然这是与作者理性的文化思维以及睿智的批判姿态分不开的,而且,作品的厚重是自然地氤氲在字里行间的,并没有故作沉重感,这也是作者巧妙地把握了“度”的结果。
其他文献
自朱光潜先生颇具影响性地将维柯介入我国学界以来,在美学界和文艺学界的心目中,维柯当为一代美学大师。可多年以来,我们对维柯的认识却浮在表层,对维柯的诗学思想大多来自于朱光
本论文以近现代湖南报业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湘报》、《大公报》、《力报》三份日报为考察对象,以这些报纸副刊与湖南现代文学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论文力图通过对这三
李长之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文艺理论家。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东渐之西风的吹拂下又接触了西方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情感的肌体和
缠足,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陋习怪俗,它作为一种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酷刑,在中国曾有流毒上千年的历史。自缠足之风兴起后,受缠足影响的文学作品也大量浮现,并伴随缠足之风的兴起而兴起
新闻媒体语言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而新闻标题则是对新闻报道中心思想简洁精练的概括,新闻标题的选择与使用将会对新闻报道本身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与作用,语言
残差x2法对幅值较小且持续时间长的故障会产生漏检和误检问题,改进SPRT(序贯概率比检测)方法对故障开始和结束时间不灵敏.基于此,给出了故障值大小的判定准则并提出一种残差x
1前言元宝山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镇境内,是1990年10月15日开工的国家重点项目。设计原煤年生产能力为500万t。采用综合开采工艺,即:在第四纪层采用2套轮斗系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建立了一种检验矿井采掘平衡的模型,最后在平顶山矿务局六矿进行了现场应用,获得了良好效果。 A time series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model to te
目的观察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0例食管癌患者。将所有患者简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0例
在视觉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处于“沉寂期”的书法“现代”创变,路在何方?以“空间观”为视角切入书法史,建立书法的空间谱系,我们得出,传统“帖学”、“碑学”书法空间观和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