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eyu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党政治时代,执政权威作为民众对执政党政治认同与服从的直接反映,是执政党赖以存在并维持和延续政治生命力的必要基础,是执政党实现稳定执政和有效治理的根基所在。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符合国情的正确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实际行动、强大先进的组织力量彰显出了其他阶级、阶层、政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取得了执政地位,确立了执政权威。质言之,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是,执政权威并非是一经获取就一劳永逸享之不尽的,而是处于流变和波动的状态之中。随着执政环境的变迁、执政时间的推移、执政资源的积聚或耗散,中国共产党必须适时进行有效的内外整合,以巩固党的执政权威。特别是对于当下中国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着民生福祉的满足与提升。因此,从这一逻辑推演和分析出发,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是一个有着理论生命力和现实必要性的重大课题。对执政权威的基本理论作一个准确完整的概述,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首要前提。政党执政权威不同于执政权力,也不同于执政威权,而是政党在执掌并运用国家政权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执政实践有效管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而获得的一种政治影响力,其本质在于民众的认可与服从。一般来说,政党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执政绩效、政党自身建设三方面来确立并维系其权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而其在政党建构和执政实践方面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出的基本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党执政权威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确立与维护的直接理论来源,为中国共产党如何确立并巩固执政权威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将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置于历史的范围之内,以历史的眼光观察思考党的执政权威,是研究党的执政权威的基本立足点。本文根据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中心任务的不同,将党的执政权威的建构维系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局部执政时期、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曲折探索时期、改革开放至十八大期间、十八大以来至今。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环境、所肩负的任务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思想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巩固、强化而不是弱化、削弱党的执政权威却是贯穿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主题。在对执政权威的历史进行梳理之后,本文也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确立维护的经验教训,无论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还是具有警示作用的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都为中国共产党如何巩固党的执政权威提供了借鉴指导意义。客观审慎当前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影响党的执政权威的现实因素,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基本着力点。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仍受到诸多要素的干扰与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主导意识形态弱化降低民众的思想认同,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召力受到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人们的政治判断与价值选择,使人们对党的政治实践与执政行为本身产生怀疑;其次,由于管党不严、治党不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两个维护”执行不力、理想信念缺失、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贪腐作风尚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威望,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再次,执政绩效存在的问题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美好生活建设成效不足等影响了人们利益的实现程度。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利益无法实现或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执政权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夯实并强化党的执政权威,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的最终归宿。对此,一是要做好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工作,通过保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正确、积极进行党的意识形态建构、有效推进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等途径,提升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进民众对党的执政权威的思想认同。二是要进行自我革命,通过坚决执行“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常态化等方式,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进民众对党的执政权威的形象认同。三是要提高执政绩效,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基础,以助推人民共享美好生活为归旨,在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中提升党的威望,增进民众对党的执政权威的本领认同。
其他文献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亦是食用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中国是大豆起源国,但国内大豆市场自给率不足,85%以上依赖进口,因此迫切需要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提升大豆自给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大豆振兴、良种先行,快速提升育种选择效率、促进高产优质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是提升大豆产能的关键之一。目前的大豆品种选育仍以常规方法为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主效基因的选择效率较高,但
学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亦是促进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经过六年多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渐成为惠及沿线地区乃至全球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过程中,跨界民族现象和跨界民族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也是应该高度重视的。一方面,跨界民族语言相通、文化相同、情感相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其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倡议的推进奠定广泛的
学位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是其内在基因。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党的纪律建设分散在党的其它建设之中,表现为党提出的一些政治性要求和采取的实践性举措。在党的十八大上,党的纪律建设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从此,党的纪律建设被正式确立为一种政党理论形态。五年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纪律建设纳入了党建总体布局。在以上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党建理论的这些创新,彰显出纪律建设在党建格局中的地位上升。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 L.)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营养价值丰富且用途广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豆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提高大豆产量已成为解决大豆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磷素是影响大豆生长和根瘤固氮的重要元素,合理施用磷肥可以调节大豆根瘤生长发育、增强根瘤固氮能力、促进植株生长,进而提高大豆产量,而磷素水平对大豆根瘤固氮和磷素吸收及运输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于2018-2021年在东北
学位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符合当代中国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革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成绩的“思想密码”。所谓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改革观就是指在中国改革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体认识。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改革观为研究对象,运用辩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入探究改革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改革认知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脉络
学位
2014年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目的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目前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是区域经济行政分割问题突出。具体来说,长江经济带东部、中部、西部都是很大的区域,尺度划分过大,跨越不同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各个经济单位虽然有合作的需要,更多是竞争关系,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和冲突,协调发展难度较大。目前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难度很大,最关键就是要找到实现长江经济带协调
学位
干旱是降低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并将成为人口增加的严重障碍。提高作物抗旱性已经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新的研究热点。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通过信号转导、代谢调节、整合生理反应等方式,影响植株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通常参与调节植物气孔开闭和同化物运输,促进库器官中干物质积累等,但针对外源应用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干旱胁迫下的外源调控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生殖生
学位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和土壤侵蚀,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下降,土壤生物、理化性状和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另一方面,伴随着粮食产量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由于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问题,无法实现秸秆等资源的高
学位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京郊农民在互助合作运动中,作为党依靠、改造、服务的对象,其小农经济的私有性与集体经济公有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调适好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既彰显党对农民地位的尊重,又折射出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办社水平。党通过政治宣传、典型示范、经济利益
学位
党内政治文化,是在政党的党内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对整个党组织以及党员个体政治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的总和。它伴随政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政党的兴衰更迭不断发展。在政党政治成为组织、行使国家政权主要形式的今天,政党成员的行为是否合理,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落地,乃至整个党的兴衰荣辱,国家民族的发展,都与党内政治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实践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