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DNA walker纳米器件用于超灵敏检测APE1酶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ng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APE1酶作为一种细胞内多功能酶,在肿瘤细胞中存在异常表达,其水平通常会升高,因此,APE1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肿瘤的筛查与治疗至关重要。迄今为止,在已发表的研究中有许多检测方法,比如SERS传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但是对APE1的检测手段还不够丰富,已经实现的检测范围及检测限远远达不到更理想的要求,因此,对APE1的进一步探索研究至关重要。DNA walker是一种DNA分子机器,其中的组成核酸可以沿着预定的轨道进行移动,DNA walker的渐进运动提供了执行多项任务和信号放大的可能性,为分子运输、生物传感和生物合成提供了有价值的平台,目前已有很多利用DNA walker良好的信号放大能力构建生物传感器的报道。本论文致力于而开发新的DNA walker行走启动模式并同靶标检测结合,此外考虑引入细胞里内源性物质提供持续行走的驱动,希望为基于DNA walker纳米器件的生物传感成像等应用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策略。基于DNA walker的信号放大能力结合电化学/荧光等高灵敏度检测手段,我们以APE1酶作为walker启动的触发开关,成功实现了对靶标APE1酶的超灵敏检测分析,并且实现了对Hela与L929细胞裂解液中APE1的区分。具体来说,本文主要涉及了两个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双足DNA walker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APE1酶的超灵敏检测在第二章的工作中,首先,我们选择构建单链双足DNA walker,基于双足walker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与行走效率,以实现比单足walker更高效的行走和信号放大。此外,由于电化学检测方法更灵敏、成本更低、信号响应好,选择利用电化学作为分析检测手段。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化学信号的电流响应,我们在DNA walker行走后叠加了杂交链式反应(HCR),将walker器件与HCR结合设计了双重信号放大策略,利用HCR产物链的特点,吸附更多的MB电化学信号分子,获得更强的信号响应。主要设计原理为:金电极表面修饰发夹DNA-H1,双足walker识别靶标APE1后被释放,进一步打开H1并利用H2发生链置换反应。产生的H1/H2双链可以引发H3、H4的HCR反应以生成长的双链DNA结构,亚甲基蓝分子(MB)通过静电吸附与ss DNA结合,或通过π-π叠加作用与双链DNA结合,以产生强烈的电化学信号。最终我们实现了不同靶标浓度的检测,并且发现APE1酶浓度在0.001 U/ml到1 U/ml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01 U/ml。整个过程简单易行、响应迅速、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并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裂解液进行了检测,成功的实现了对肿瘤细胞内APE1的高灵敏度检测分析。(2)基于AuNPs构造三维多足DNA walker用于APE1酶的荧光分析在前边的工作中,电化学分析检测法能够有效的对APE1进行超灵敏的体外检查,我们试图寻找能否使用荧光手段做出同样的检测范围,并能在之后实现体内检测。因此,在第三章的工作中,我们利用金纳米粒子(AuNP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具有荧光猝灭的作用,结合三维DNA walker的优点,构建了基于两种金球的DNA walker体系,其中一种AuNP-W充当多足DNA walker的作用,另一种金球AuNP-T充当轨道的作用。我们选择内源性ATP驱动DNA walker的持续行走,在整个体系中,APE1酶切启动walker行走,将DNA walker的信号放大作用与灵敏的荧光分析结合,可以实时的监控DNA walker运动后所产生的荧光变化。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PE1酶浓度的增加,荧光信号越高,且浓度与荧光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为0.033 U/ml。最后,对细胞中提取的细胞裂解液进行了同样的分析,证实了其可以有效的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总之,第三章的实验工作将APE1酶切启动、ATP驱动3D DNA walker持续行走与金纳米粒子自身能够猝灭荧光基团的特点结合,可以实现荧光实时定量,过程简单易行、响应迅速,成功的用于APE1的检测,并且为进一步探索细胞内成像APE1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酚类化合物是废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对酚类物质的检测是当今水资源保护的一个重大课题。传统检测方法面临着预处理时间长,操作繁琐,无法及时响应以及灵敏度和选择性不高的缺点,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检测方法的一种技术,具有快速响应,高敏感性,专一性强,操作十分简便的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对酚类化合物的检测。酪氨酸酶是一种对酚类物质有很好的氧化还原响应的酶,已经被研究者们用于对酚类化合物的检测上
学位
介电弹性体是典型的电场型电活性聚合物,是一种能够实现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材料,其两大应用分别为驱动器(DEA)和发电器(DEG),在能量转换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以介电弹性体的理想材料之一的硅橡胶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缩合交联、紫外光引发的巯烯点击反应交联、硅氢加成交联、过氧化物引发的热交联和辐射交联五种交联方式未改性硅橡胶的介电性能,使用宽频介电阻抗谱仪测试了它们的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和电导
学位
温室覆盖膜的雾化现象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多重危害,因此开发长效聚乙烯防雾膜有着重要的意义。添加缓释剂是制备长效聚乙烯防雾膜的常见方法,所采用的缓释剂一般为无机纳米粒子或层状硅酸盐等。本文将自稳定沉淀聚合制备的交联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微球(PMSD)应用于长效聚乙烯防雾膜的制备。将PMSD经酯化反应接枝上聚乙二醇单甲醚(m PEG)或脂肪醇(FA),评价其延长聚乙烯防雾膜的防雾持效期的效果,
学位
本文针对国内近10年针刺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的临床研究进行整理,针刺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目前相关临床研究存在针刺操作流程缺乏规范、对照组设置欠合理、临床研究质量偏低等问题,今后应规范顶层设计,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为针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
期刊
在军事行动、交通事故以及外科手术中,不可控的出血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快速地止血是提高生存率的必要方式。目前常用的止血材料如淀粉、明胶、海绵等止血效果仍有待提高。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聚焦于止血聚合物,因为止血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可设计,并且可以通过浸泡使聚合物负载在止血材料表面或通过化学接枝对现有的止血基材进行改性。本论文的第二章在多氨基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上接枝了β-丙内酯合
学位
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生物医学检测的有效手段,生物芯片由于其小型化、高自动化、高通量以及对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或物质如DNA、蛋白质、细胞、组织的广泛适用性等优点,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生物医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热点研究领域。传统的二维(2D)芯片通常建立在玻片、硅片等平面基底上,面临着探针负载量低、灵敏度不高等缺点。与无机基材相比,聚合物基材具有加工性能良好、功能化修饰手段多样、质轻等
学位
共价有机框架(COF)材料因其低密度,高表面积以及有序的孔道结构等特点在光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光激发电荷再结合效率高等问题。为了提高光催化效果,选择合适的策略对COF进行修饰改进是必要的。由于构建COF单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根据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单体,或对其改性实现对结构的调控对提高光催化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论文用三嗪和萘酰亚胺两种单体通过溶剂热的方法成功构建共价有机框架
学位
几十年来,水中离子污染物由于对生物的毒性和致癌作用,已引起全球范围广泛关注。离子型污染物在工业用水和饮用水中广泛存在,因此对离子污染物的去除一直是水处理领域研究的重点。当前对离子污染物的去除方法仍存在一定瓶颈与限制,例如成本高、处理工艺复杂、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风险等。吸附法作为常用的水中离子污染物去除方法,具有低成本、高效、无副产物、环境友好等优势,而以吸附膜作为吸附介质,在静态吸附与动态吸附中均
学位
近红外(NIR)半导体聚合物因其优异的光物理性能被广泛应用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生物成像及光诊疗研究领域中,开发新型具有近红外吸收窗口的半导体聚合物,并研究其构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调控材料吸收窗口的设计策略中,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推拉电子效应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ICT)以缩小带隙使得材料吸收红移。基于此,我们通过采用小分子受体高分子化、侧链异构化、共聚单元平面性调控三种策略,设计合成了三类具有近红
学位
本论文采用了共沉淀-水热-溶剂热-溶剂热(Coprecipitation Hydrothermal Solvothermal Solvothermal,简称CHSS)法分别制备了银/金纳米粒子掺杂的Ag-Na YF4:Yb3+/Er3+@Na YF4:Nd3+@Na Gd F4和Au-Na YF4:Yb3+/Er3+@Na YF4:Nd3+@Na Gd F4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弄清银/金纳米粒子掺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