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过错责任原则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ycc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侵权归责的发展史上,自罗马法以来,均坚持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即无责任”为一著名的法律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事故、公害事故的大量出现,由受害人举证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几乎不可能,各国基于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和照顾弱者稳定社会的政策考虑,相继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无过失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自19世纪中后期正式确立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我国,其适用的范围都越来越广,在侵权行为法调整范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界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立法上亦未设计出与该原则配套的制度,使得该归责原则在实践运用中矛盾丛生,因此,对无过错责任原则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完善势在必行。
  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法律制度上的表现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及理论基础的探讨,指出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为适应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潮流,弥补过错责任原则对受害人的保护不足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它的重要使命在于处理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诸如高度危险作业、污染环境等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问题,有力地保护了在这类案件中处于弱势的受害人的利益。无过错行为人在追逐利益(物质或精神)的过程中,所制造的危险性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产生的理论基础。在我国,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能够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促使从事高度危险业务和危险行为的人、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以及动物的饲养人、管理人等行为人,对自己的工作予以高度负责,谨慎小心从事,不断改进技术安全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尽力保障周围人员、环境的安全;一旦造成损害,能迅速、及时地查清事实,尽快赔偿人们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
  第二章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认真比较学界几个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概念的主要观点,深入分析理解无过错责任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对无过错态度的认识、对于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案件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认识和对法律特别规定的理解,笔者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念是: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责任的,行为人应当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其特征有三个:其一,法律对其适用对象予以特别规定以与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区别开来;其二,不考虑加害人的过错;其三,侵权责任由侵害行为、损害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三项要件构成;通过把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严格责任原则的比较分析,指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实践中应注意的要点,进一步加深了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解。
  第三章对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进行了探讨,指出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世界多数国家得到确认,我国立法亦应顺应这一潮流,确立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二元侵权法归责任原则。文章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中是否要规定责任限额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通过考察国外立法的情况以及无过错责任适用实践的情况,笔者认为在无过错责任领域如果不规定责任限额,对于加害人而言,未免过于苛刻,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在相关立法中做出责任限额的规定。文章还对无过错责任场合是否可主张精神赔偿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笔者认为,无论是一般侵权行为或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侵权行为,均可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害或精神损害,而侵权行为法适用过错归责原则或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填补受害人所受损害,因此,若因特殊侵权以致精神损害,受害人应得以请求精神损害金钱赔偿。笔者认为,在我国,无过错责任或特殊侵权场合,应借鉴法国的经验,侵权人侵害自然人物质性人格权,无论侵权人有无过错,均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在受害人之物质性人格权遭受侵害,受害人请求损害赔偿场合,可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亦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具体说就是因侵害公民人格尊严、自由、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精神性人格权而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之诉,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加害人必须有故意或过失;因侵害公民物质性人格权,即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的,应采二元归责说,应与同一诉因的财产损害赔偿之诉采取同一归责原则,即根据不同案情分别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因为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加害人而言是极为“苛刻”的,因此,其适用必须要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下列情况: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的侵权(民法通则第121条)、产品责任(第122条)、高度危险作业、危险物品致人损害(第123条)、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第124条)、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第127条)。并对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上述五种特殊侵权行为中的适用、理由及免责条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认识。
  最后,在结语部分笔者认为,我国《民法通则》只列举了5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侵权行为,几个民法草案亦只规定了十种侵权行为责任,其中前六种特殊侵权行为打破了民法通则仅仅对特殊侵权行为进行一般描述的传统做法,增加了具体内容,已经向类型化的规定发展。后四种侵权行为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从实践情况来看,仅仅规定这十种是不够的,因此,笔者认为今后立法应当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增加侵权行为的类型,并对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的侵权行为的类型进行列举和划分,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时,对侵权行为的规定应做到深入细致,要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今后还应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及时进行补充、调整和完,使之更能面对现代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
其他文献
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物,突破传统金融借贷模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P2P网络借贷平台从2007年出现,2016年开始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出现至2019年逐渐被取缔,但为我国互联网民间企业融资的发展提供了经验。P2P网络借贷问题,也是互联网金融走向社会的问题。P2P网络借贷平台异化引发涉嫌非法集资、平台运营不当、监管政策不完善、相关处罚制度不契合等问题反映出互联网金融到来与我国现
虚假诉讼一词由来已久,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前,我国理论界对虚假诉讼行为的定性有多种说法,其主要的说法有诈骗、敲诈勒索、妨害作证和无罪。正是因为理论界的学术争议,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虚假诉讼行为产生了许多不同罪名的刑事判决。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后,虚假诉讼罪被正式增列入第三百零七条,作为一个独立罪名纳入了我国《刑法》之中。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治的不断进步,文明和谐的大环境
起源于罗马法的居住权制度,对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相关立法产生了颇深影响。2002年我国《物权法(草案)》就曾提出过居住权制度,但因种种原因并未被采纳,2007年正式公布的《物权法》中无居住权制度。直至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更完善的住房制度以及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会议精神,使新时期社会所需与民法典物权编的编撰结合在一起,共同聚焦人民居住权利的问题,引来学界对于居住权制度的又一次理论探讨。最终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未成年人独立持有财产的现象越来越多,父母不当处分未成年子女财产问题时有发生。我国法律承认未成年人财产权,同时未成年人财产又具备一定的特殊性,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易遭受父母的不当处分。父母处分未成年子女财产行为中涉及未成年子女财产权益、父母的财产监护权、相对人利益等多方利益关系,必须对处分行为加以界定,特别是在《民法典》语境下作出准确理解,梳理分析实践中父母处分未成年子女财产具体情形。
商标与商品通用名称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尤其近些年来,随着商标侵权案件的攀升,二者之间的纷争已成为商标法研究与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商标与商品通用名称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为其标识本身是否具有商标显著性,显著性的有无直接决定了商标与商品通用名称的属性,显著性的变化也是商标与商品通用名称相互转化的枢纽。显著性是商标的灵魂,也是商标保护的核心,商品通用名称本身不具有商标显著性,但经
学位
为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金融机构需要履行的适当性义务作为一项法定义务应运而生,即金融机构要为适当的投资者匹配适当的金融产品、提供适当的金融服务。此前,我国对于该项义务的法律责任规定主要集中于行政责任领域,《九民纪要》及新《证券法》的颁布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民事责任领域的保障。金融机构违反适当性义务的行为可以视为对投资者的侵权,需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在涉适当性义务的民事诉讼案件中,
破产制度的产生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利益。税收债权作为破产债权形式之一,基于其自身具备的特殊法律性质,加之税法与破产法制度尚存在若干冲突性规定,致使税收债权的相关法律问题成为目前阻碍破产清算程序有序推进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充分考量破产清算程序中各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基础之上,总结现阶段税法与破产法制度在相关问
学位
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和数据产业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数据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治理功能。数据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在与其他数据结合、分析加工形成的数据产品才更具有预测和评估的效用。数据作为一项新兴的产物,有关数据的性质、归属等理论问题尚存争议,数据流通的法律规则亦不明晰,导致数据主体权益保障不充分,数据利用程度不高,有关数据的争议解决适用现有法律规则标准不一。本文将对现有理论观点、
学位
新《公司法》、《证券法》的一个亮点是引入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这项制度填补了我国相关法律的空白,强化了对公司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力度,完善了公司治理机制,增强了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信心,意义深远。  但是,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通过几款法律条文的简单规定就可以完成的。本文基于公司法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司法实践,分析了现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不足和制度运行中遇到的障碍;进而结合股东派生诉
学位
公司非破产清算制度是除破产清算制度外,规范公司市场退出行为的又一重要规则。我国公司非破产清算制度,法律规定不够完备,理论研究欠缺深入,无法满足公司实践发展的需求。本文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公司非破产清算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我国公司非破产清算制度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在比较研究国外实践,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公司非破产清算制度的思路和建议。在研究范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