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翻译》(1980-2010)看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向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aob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翻译》(原名《翻译通讯》,以下统称《中国翻译》),作为全国性的翻译专业刊物,已成为我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教育界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自1980年正式对外发行以来,《中国翻译》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为我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和影响,其所发表的论文,具有学术代表性,是了解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窗口。本文正是从这一特殊的视角,来考察中国翻译研究在这30年来的发展走向,同时提出作者的问题与反思。首先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关注。从《中国翻译》来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由于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不大,传统译论的研究还是延续已有的研究对象,倾向于对“术”的追求以及对之前某些争论的重新解释。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不断引入,中国传统译论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边缘化”历史之后,又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传统译论的重新阐释和现代转化成为研究热点。其次是关于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国研究者由初始期对西方翻译理论近乎全盘西化的学习,转变为科学和理性的批判性借鉴,研究也由零星的对某一理论、某理论家的某一观点转变为从整体上进行研究并给予系统的评论。同时,对某一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以及与其他派别理论的关系和区别等都有研究。最后是对翻译学的考察。从“建立翻译学”的提出到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建立起来,过程是曲折的,争论是激烈的。《中国翻译》为其提供了一个争论的平台。但正是由于这些争论,许多问题得到进一步深化,相关概念也得到澄清,这无疑对于一门学科的建立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广西上林地区民间艺术“丝弦戏”进行概述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解析;在思想层面探讨上林“丝弦戏”的艺术人文价值并提出保护措施。
3S技术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确保数据信息的精确度,实现了精准化调查。本课题在对3S技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3S技术精准化调查在第三次全
对外汉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和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在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现阶段大多数的汉语学习者都处于初级阶段的水平,而且也止于初级阶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认可,高级综合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干课程,而教材又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研究高级综合课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很有必要。本文主
采用生长抑制法,发现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对豇豆根腐菌(Fusarium spp.)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代谢产物对豇豆根腐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24.4 mg/L。采用拌种法,测定了芽
基于对七个省市的职业指导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对我国公共部门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我国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存在公共服务简单粗放,地区职业指导工作深度不均衡等问
双语是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在我国不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或多语十分典型。随着商业流通的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族际通婚的增多,特别是在
依据高分子结构设计理论,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了新型适宜于陶瓷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共聚物HPC-67。通过FT-IR对产物进行分析与表征;通过测定添
复音词专书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包括纵横两方面。首先,对复音词进行横向的专书研究可以展现出不同时期汉语复音词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联系各个时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近几十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伴随着资源、环境、气候等问题的凸显,我国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因此发掘新型业态农业,打破发展瓶颈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