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2年,Uncle Tom’s Cabin在哈叶丽特·比彻的笔下应运而生。这部诞生于美国内战前夕的小说以黑奴汤姆的悲惨一生为主线,揭露了美国奴隶制的残暴与非人性。无论是小说的主题还是小说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都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自Uncle Tom’s Cabin诞生之日起,小说就被译成多国文字,传于世界各地。在中国,Uncle Tom’s Cabin是第一本被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它的首个中文译本于1901年由林纾执笔完成,是一份文言体的中文译本。五十年之后,小说被重译,由黄继忠担当译者,首本白话文体中文译本由此诞生。林、黄两个译本相距五十年之久,其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更是大相径庭。论文以Uncle Tom’s Cabin的林、黄两译本为例,从历时性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描述性的对比分析。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论文介绍了Uncle Tom’s Cabin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并基于其在中国的多次重译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一章,论文系统阐述了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三个理论要点,即重译、规约以及副文本信息。第二章,论文结合林、黄两份译本各自的副文本信息分析译本与其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联系,探讨时代变迁对译本的历时性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论文以两个译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基,从规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林、黄两译本在语体和与原文忠实度方面风格迥异的原因,并从历时性的角度展现翻译规约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动态变化。最后,论文得出结论,Uncle Tom’s Cabin在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之间的翻译与重译活动既体现了重译现象的一般规律,又深受译本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同时,社会历史变迁之下翻译规约亦发生变化,对相应时段内诞生的两份译本的具体翻译实践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