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网络安全防护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q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工业应用的蓬勃发展,以及跨领域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创新的不断深入,移动通信网络将承载数以千倍计的数据流量增长和千亿数量级的设备联网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5G)网络引入移动边缘计算架构、网络虚拟化、超密集组网等新技术,实现体验速率、能效、连接密度、时延等性能全面提升。移动边缘计算技术(Mobile Edge Computing,MEC)在紧邻移动设备的无线接入网中提供互联网技术服务环境和云计算功能,可有效降低时延,确保网络高效运行和良好用户体验。边缘计算技术带动了各种新兴业务的涌现,但同时也引入更多不确定的安全威胁与差异化安全服务需求。边缘计算网络接近边缘用户,网络环境更加复杂且不稳定,边缘节点资源十分受限,这些特性导致传统安全防御技术难以适用边缘计算网络。本文主要针对边缘计算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展开研究,对其面临的安全挑战及关键安全技术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基于现有的虚拟化边缘架构,重点对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1)针对边缘网络虚拟化资源的内生安全构造问题,本文从内生安全的角度入手,基于动态异构冗余的思想考虑一种利用边缘计算网络自身架构特性的虚拟化资源安全构造。针对5G多种新兴业务的差异化安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NFV)的内生边缘计算网络安全方案,建立了动态异构冗余(Dynamic Heterogeneous Redundancy,DHR)安全模型,并分析其安全性能。该模型可以有效降低针对系统漏洞进行渗透攻击的成功概率。在此基础上,又针对安全模型中的异构实体集进行了建模并建立了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策略的虚拟化资源异构构造算法对上述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系统整体的异构性,提升了边缘计算网络的抗攻击性。(2)针对边缘内生安全网络的资源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HR安全模型的轻量级主动防御安全方案,通过间断的安全检测灵活地更新维护边缘计算网络中的异常构件,凭借较低的维护开销维持了边缘计算网络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在间断的安全检测的最优间隔方面,通过建立该方案的服务、攻击模型并将其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文中从有效吞吐量、任务失败率以及维护成本几个方面分析了边缘计算网络的系统效用。基于此,文中提出基于值迭代的最优检测算法,基于边缘计算网络在各状态的最优策略实现轻量级的边缘计算网络主动防御方案设计。本文对边缘计算网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安全分析,与现有研究工作相比,基于优化理论设计提出的虚拟化边缘计算网络安全方案和构造方法在应对边缘计算网络面临的不确定安全威胁方面有着更好的性能。
其他文献
《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是近年花儿研究的新突破,该书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没有进入非遗保护名录的百余名歌手,以口述实录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记录了花儿之于边缘群体生活、心理情感等影响和意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百余名歌手是岷县花儿历史发展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花儿历史文化记忆的承载者,不应该忽视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将花儿的传承保护还原到具有整体性的原生态文化空间中,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场景还原”是把原初花儿演唱的场景,根据当地习俗、伦理等方面的要求,做出的推导,也就是一种模拟性的还原.本文试图从这还原的场景中去探讨花儿的起源、场景花儿与庙会花儿之间的关系、花儿对社会伦理与秩序的冲击、花儿各种令之间的关系等诸问题.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视角的转换,去探索花儿这种民间文化现象中一些尚未触碰的问题,或者对早已有的结论换一个角度去做审视.
宋人蔡居厚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可见,宋初白居易诗歌对诗坛影响之巨.宋初白体诗人王禹偁,其诗风既有宋初白体悠游闲适,平易清丽的共性,也有潇洒散淡,纵横沉郁甚至苍凉厚重的个人特质;在诗歌创作方式方法与技巧上,王禹偁既有宋初白体诗人喜酬唱,擅近体,求平易,不讲究技巧的一面,但他以自己坎坷的经历与独特的诗才,在上述方面又极大开拓了宋初白体诗的创作技法.这不仅使王禹偁成为宋初白体诗创作的集大成者,也让他成为引领宋代诗坛走向的重要旗手,并为宋诗健康发展增加了艺术积淀.
松鸣岩花儿是民族融合背景下,多民族民歌融合的产物.羌族民歌是其母体,古鲜卑人民歌、匈奴人民歌、吐蕃人民歌和蒙古族民歌都给它注入了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既有忧伤凄婉之风,又有欢快明朗之调的多民族民间音乐艺术.
李建军多年从事文学批评实践,并形成了自有的理论谱系.其文学批评的斗争性与鲁迅的“蔷薇”精神一脉相承,但讲求文体形式的精美与批评本身的温暖表达又和帕乌斯托夫斯基有些类似.同时,他的批评思想的复杂性也有待于深入研究.他既信服经典的参照性,又质疑那些“症候性经典”.他既注重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伦理批评,又强调不能只以伦理为唯一评判标准.他既有独立于作品之外的理性思辨,又时常被文学精神所缚.李建军批评始终指向三大问题:一是经典体系的建构与传承,二是批评场域的良性运行,三是建构伟大作家的文格与品格.从批评内容、批评方
李建军的文学批评相较于当代其他文学批评家,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文学批评标准上,坚持“肯定指向”.他通过对作品人物和作家态度的的肯定性指向的发现与揭示,来宣扬文学作品中有可能被转化成的积极力量和有可能被升华成真正人性的东西.二是坚持说真话的批评律令.李建军在与作家作品之间进行的思想交锋、观点碰撞和审美沟通都体现了可贵的求真精神.三是在文本细读上,肯下“笨”功夫.李建军的文学批评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用细节说话,其文学感受细腻而敏锐.四是批评语言雅驯蕴藉,既古典纯净,又优美灵动.因而,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呈
王梵志诗中有部分涉及死亡的诗句被解读为梵志诗“忧生乐死”思想的反映,学者多认为这是受现实苦难压迫而展现出的一种反常思维.作为“菩萨示化”的王梵志为引导众生脱离苦海,故以“念死”这样的激切之法为接引众生之方便,显示出一位“大修行人”的渡世之心和通达之智.以王梵志诗为依据,通过对王梵志佛教身份和地位的简要分析,从佛教本位的角度阐释其“忧生乐死观”产生的原因和劝世度人的根本目的.
莫言的近作《晚熟的人》是一部“回归”和“致敬”的作品.在这部中短篇小说集中,莫言重新返回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方法上,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设置以及整体精神特征又颇具有鲁迅小说的影子,表现出和鲁迅超越时代的交叠性.但历经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方法深刻影响的莫言,又表现出和鲁迅的明显分殊,这种分殊在本质上并非由于小说表现时代的不同,也不是源于小说所诞生时代的差异,更多的是两个作家不同的审美趋向和对小说艺术的不同追求.
影像见证历史,同时,作为新时代共同体叙事的中国民族影视可以传承民族基因,塑造情感结构,重铸民族性格.以影视资源辅助教学,有利于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利用影像叙事可以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
李建军以宏观与微观的多重视角,从自我的小说阅读与批评经验出发,探讨了小说修辞的主体关系、宏观修辞(视点与控制)、微观修辞(反讽与象征)、小说修辞效果及小说修辞病象分析等技术性分析,体现了修辞理论建构体系的本土革命性实践.他在《小说修辞研究》中不仅强调了修辞内在的和谐性、审美原则及联动,传达了修辞对精神意义的承担与创造,而且探索了抵达哲学之美境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