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9年12月-2010年10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在该地区分布的野化牦牛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生境选择和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季节内牦牛对利用样方内的生态因子有不同的选择性。 春季:在春季牦牛对利用生境生中13种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于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海拔大于3000m,乔木密度小于1株,乔木高度小于3m,乔木距离大于3m,灌木密度大于40株,灌木距离小于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2010年10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在该地区分布的野化牦牛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生境选择和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季节内牦牛对利用样方内的生态因子有不同的选择性。 春季:在春季牦牛对利用生境生中13种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于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海拔大于3000m,乔木密度小于1株,乔木高度小于3m,乔木距离大于3m,灌木密度大于40株,灌木距离小于1m,植被盖度大于70%,上坡位,距水源的距离小于800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4000m,隐蔽级大于70%。 夏季:在夏季牦牛对利用生境中12中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于海拔大于3000m,植被类型为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乔木密度小于1株,乔木高度小于3m,乔木距离大于3m,灌木种类以混合性灌木为主,灌木密度在20株以上,灌木距离小于1m,上坡位,距水源的距离在1-1200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4000m,隐蔽级大于70%。 秋季:在秋季牦牛对利用生境中11中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于海拔2000-3000m,植被类型以山地针叶林为主,优势乔木以灰榆为主,乔木密度小于1株,乔木高度小于3m,灌木密度小于20株,灌木距离大于2m,植被盖度在50-70%,下破位,距水源距离大于1200m,隐蔽级大于70%。 冬季:在冬季牦牛利用生境中8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偏爱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小于2000m,优势乔木为灰榆,坡度小于10°,下坡位,距水源距离大于1200m,人为干扰距离2000-4000m,隐蔽级大于70%。 主成份分析表明:春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是31.24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和灌木密度。夏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15.679%,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海拔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密度;秋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20.430%,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乔木距离、优势乔木、乔木高度和乔木密度;冬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21.100%,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优势乔木、乔木高度。 四季之间对比:利用卡方检验和U检验对牦牛四季利用生境进行对比,冬季和春夏季的利用样方在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密度、灌木种类、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上有显著的差异。秋季作为牦牛向冬季过渡的季节,其生态因子与冬季相比差异不大在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上有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矩阵扰动分析问题中的特征值扰动理论,通过利用已有的一些结果,来得到矩阵子块的扰动界,进而得到关于分块上三角矩阵和可约矩阵的新的扰动界。这些扰动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的一些关于矩阵特征值扰动的结果。 第一章为绪论,在这一章里首先介绍什么是矩阵扰动分析、矩阵扰动分析所研究的一般内容以及研究矩阵扰动分析问题的现实意义。其次,我们叙述了矩阵特征值扰动问题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最后,我们
膜蛋白作为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在生物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细胞执行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近些年的研究报道更加表明,某些膜蛋白结构或者功能的改变与人类疾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应受体膜蛋白也成为药物设计的重要靶点。故本文将膜蛋白作为研究对象。 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在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基因组学和
线性模型是一类统计模型的总称,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方差分析模型等,也是现代统计学中比较常见的模型。它理论丰富、应用广泛,在农业、工业、经济、管理、气象、地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在实际问题中,往往需要寻找合理的自变量来建立线性模型。但是因变量涉及到的自变量通常较多,这使建立模型非常的困难。如何从大量的自变量中挑选合适的变量列入线性方程中,统计学家们先后提出多种自变量选择准
2008至2010年春季,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对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迁徙停歇的丹顶鹤进行观察监测,确认并用GPS定位其停歇地;通过样方法、因子测定法进行对其停歇生境进行实地测量与分析。同时利用ENVI 4.2软件结合实地考察定点数据对保护区生境选择进行评价,找出适宜丹顶鹤迁徙期选择生境。 结果表明:(1)丹顶鹤对植被类型要求较高,植被直径这一因素在各个年度均值与标准差分别是:5.85±1
小花碱茅是一种特殊的具有抗盐性,耐旱耐低温的野生植物,由于其生理特性不易进行遗传转化,而悬浮培养细胞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并可以提供大量的转化子。同时稳定表达体系比瞬时表达体系的构建需要更多的时间,如何有效建立一个所需时间短效率高的稳定遗传转化体系是本研究中的重点。并且将这个体系应用于亚细胞定位的研究中,相较于瞬时表达体系稳定遗传体系也有着相应优势。是一种特殊的具有抗盐性的野生草本植物,也是一个潜在的抗
原麝(Moschus moschusferu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急剧降低,亟待加强保护。本文对82个原麝样本进行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序列测定,得到长度为931bp的有效序列。其中,中国地区原麝样品41个,得到31个单倍型,并且均为低频单倍型,共检测到47个变异位点,占所研究片段的4.40%,其中单一多态位点12个,占1.29%;简约信息位点35个,占3.76%。单倍型多态性H为
本研究旨在观察低温胁迫下黑龙江地区蛙科代表物种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组织器官可溶性蛋白的适应性变化,初步探讨其耐低温机制,为进一步揭示两栖类低温生物学和比较生理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本实验采用不同温度(室温、4℃、-2℃)对东北林蛙和黑斑侧褶蛙雄性成体进行低温诱导,采用PAGE电泳技术观察骨骼肌及心肌可溶
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莺科(Sylviidae),是东亚特有种。2010和2011年,每年的3-8月份,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不同生境中两种巢型巢址选择的差异性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斑背大尾莺对不同生境的适应能力。采用随机样线法和样方法寻找巢并对生境进行测量。共测量了33个斑背大尾
从2009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实地地考察基础上,在内蒙古达资湖地区开展了草原网围栏对蒙原羚生境适宜度的影响研究。在研究中,采用了罗振华、张博、秦立鑫等人的研究结果,确定了春夏秋冬四季影响蒙原羚生境的主要因子及蒙原羚生境适宜等级划分标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利用空间分析模块,结合生境评价模型,构建了草原网围栏修建前后蒙原羚生境适宜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草原网围栏对蒙原羚生境适宜度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