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变化的机理研究及其与1984年的比较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01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采用CEOF分析、Morlet子波分析、周期图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南落的机理.研究结果主要有:1、1998年夏季亚洲地区中高纬平均大型环流形势比较稳定,呈两脊(乌拉尔山与鄂霍茨克海)一槽(贝加尔湖)强经向型环流.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大并强盛,副高主体偏南、偏西,长江中下游流域持续暴雨、雨量大.2、大气环流系统内部的调整与变化是1998年夏季副高南落的一种可能机理.3、低频波汇集是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的另一可能机理,并揭示出了一些新的事实.10°N附近(赤道附近)存在来自东、西方向的低频波汇集.但很弱,20°N附近,在65°E~85°E有根强的低频波汇集,并且与170°E附近的低频波汇集有完全一致的变化趋势.30°N附近,低频波汇集最强出现在130°E附近,振幅大值区与副热带高压明显北抬和异常南落一一对应,振幅小值区是副高变化比较平稳的时段.4、1998年副高变化的周期主要有46天、24天、14天、9天,尤其以1个半月周期变化为强.并且30°N,130°E和30°N,70°E两点高度场的变化周期也是以1个半月为主周期,与副热带高压变化是一致的,因此30°N附近为影响1998年副热带高压变化的主要区域.5、1984年分析的结果与1998年进行比较,发现有以下不同(1)1984年夏季两脊一槽环流形势只在7月中下旬出现,维持了很短时间,而且对流层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型不明显.(2)与1998年相比较,最大的差异是振幅的中心位置不同.对于CEOF第一模态,1998年有两个中心,分别在贝加尔湖及鄂霍茨克海南面附近.而1984年则只有一个中心,在中国东北及日本海北部附近,位置明显偏南.对于第二模态,扰动中心1998年在鄂霍茨克海南面、贝加尔湖及朝鲜半岛附近.(3)从低频波汇集这一角度来看,1984年与1998年夏季有两点显著的差异,一是西北太平洋上,最强的低频波汇集区1998年出现在30°N,而1984年在40°N,后者比前者偏北约10个纬距,二是在50°N贝加尔湖附近以及20°N孟加拉湾附近,1998年有明显的低频波汇集,而1984年则没有出现.(4)1984年副高变化周期主要有28天、42天、8天、14天.以1个月周期变化为强.
其他文献
该文以下几个方面是从1904-2000年韩国气候资料中所分析出的特点与结果.1.韩国气候资源中气温资源、降水资源、风速资源和日照资源的初步分析.2.韩国主要14个观测站的平均气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该文针对这一问题,应用辽宁省数字高程数据和1961~1990年54个台站的整编温度资料,借助于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操作平台
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地形复杂多样,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绥频繁,天气多变,是我国的多暴雨地区,频繁的暴雨强对流天气,会造成房屋倒塌、公路、铁路以及通信线路的损毁
期刊
To realize highly selective relay recognition of Fe3+ and H2PO4- ions, a simple benzimidazole-based fluorescent chemosensor(L)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Sen
西北干旱形成机制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其中台风活动与西北干旱之间的统计关系是上个世纪90年代才提出来的,该文首先用一个浅水模式,实施了6组时间积分为4~5个模式日的试
本文利用淮河流域1960-2009年40个代表站逐日降水资料,对50年淮河流域暴雨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以1960-1979和1980-2009年两个阶段作为研究子时段,讨论两个阶段淮河流域大气湿位
该文运用自适应网格预报模式对2002年4月6日发生在张家口区域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动力诊断分析,以尝试数值模拟在沙尘暴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同时,揭示该次沙
大气气溶胶粒子是指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态、液态和固液混合态的微粒,其粒径一般为0.001~100μm。天空背景光是大气中分子和气溶胶的散射造成的,首先分析了气溶胶垂直非均一分
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1951~2009年间安徽省39个站5~9月份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安徽地区汛期区域性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按照安徽省气象台划分标准,将安徽汛期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