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调适:中英《烟台条约》探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之后两国签订的另一次重要条约,是解决双方以缔约形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商务、外交等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又一次尝试。   与前两次缔约一样,此次条约因具体的外交事件而起,但不同之处在于,围绕着滇案的谈判以及《烟台条约》,英方不仅是在寻求解决中英商务上的痼疾,而更着眼于促使中国改变外交现状,实际上是在用西方的外交制度和观念来挑战中国的传统外交,希望利用每一次机会,包括缔约行为,来推动清政府接受西方的外交实践。而且在天津教案之后,包括英国在内的外国人都恶感渐增,深恐大清国朝野上下再次退回到那种“野蛮的”排外政策中去,因此降服中国人的人心、推动清王朝沿着西式外交的路径“进步”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这就是当时英国公使威妥玛极力追求的目标。   具体说来,本文第一章探讨1860年后的中英关系,即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路径和清政府对条约义务的应对方式。   第二章集中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中英之间在商务和外交上的冲突,指出这些冲突带有某种无法根除的因素,并突出威妥玛对中国外交的指责和他扭转这种局面的尝试;这一章还叙述了英国人主张对华“强硬”的呼声的渐长,为后来滇案交涉中英方的强硬做派和战争舆论做铺垫。   第三章先简述滇案的发生,分析了清政府在该事件交涉初期的失当,进一步展现威妥玛如何利用滇案推行他的“外交课程”,灌输西式外交的思想;这一章以清政府应允英方的“七项条件”,暂时满足其要求而化解第一次危机结束。   第四章叙述了滇案危机的再起,以及赫德、李鸿章等人化解危机的措施。主要缕述了李鸿章在与威妥玛订立条约前的决策和考量,突出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困局,并分析了在李鸿章与赫德及总理衙门在订立条约的问题上的分歧之处,以及这种分歧在最后签订条约中的作用。   第五章总结全文,对该条约的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做了评价。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乱象纷呈。具有悠久历史、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自发组织——会道门,适时登场。在河南,经历了20年代的会门武装勃兴后,会道门于抗日战争时期又迎来了发展兴盛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通过对黑龙江省Ⅰ区、Ⅱ区、Ⅲ区6座桥梁桥位处河冰抗压强度与河冰温度、加载速率试验数据的分析,建立了Ⅰ区、Ⅱ区、Ⅲ区河冰强度与河冰温度、加载速率的数学关系模型,依据
本文利用1992~2006年中国省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省区的技术溢出效果,结果表明:国际R&D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国际贸易技术
19世纪后,基督教大规模入华,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教会势力在中华大地快速传播开来。为了配合其宣教目的的实现,教会重视事工建设,尤其重视兴办教育以宣扬宗教。各级教会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