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的忧郁到伊斯坦布尔的呼愁——波德莱尔对帕慕克城市精神描写的影响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qiang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单列“呼愁”一章,将伊斯坦布尔写为一座充满“呼愁”的城市,立刻成为评论界和研究界的热点。   本论文探讨了“呼愁”这个观念的域外来源,并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之间找到了影响关系,从中探讨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文化特征的描述,深入辨析帕慕克对作为欧亚大陆文化枢纽的伊斯坦布尔的认识:忧伤、失落、痛苦、废墟印象、残缺实事、破败景观,从中揭示作者由此而生的身份危机。   绪论,简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意义以及波德莱尔的“忧郁”和帕慕克的“呼愁”的时代背景。   第一章,阐述波德莱尔和帕慕克这两位作家以及《巴黎的忧郁》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影响继承关系。帕慕克在其作品中提到了大量的法国作家,在采访中也提到土耳其现代文学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帕慕克提出“呼愁”观念和法国作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波德莱尔和帕慕克作品中的城市精神有相似性。从这几点来看,在“城市”态度的书写上,波德莱尔对帕穆克有极大的影响。   第二章,阐述“Hüzün”和“Melancholy”之间的词源学意义及联系以及哲学层面的意义。“Hüzün”是具有阿拉伯语古老渊源的词,从病理学层面上是来源于Melancholy一词,在哲学层面上它们又有各自的不同的文化来源。   第三章,比较波德莱尔和帕慕克的作品中对其城市精神的表现,从叙事角度、主题选择和城市精神等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   最后部分为结语,帕慕克及“伊斯坦布尔的‘呼愁’在相当程度上受法国文化的影响,然而奥斯曼帝国及其文化的衰落是帕慕克以及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呼愁’的根源,因之,在其作品中不断强调的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时时流露出“身份”的缺失和追逐。
其他文献
通过对漯河市干河陈变电站10kV配电网在安装ZXB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前后的运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装置本身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运行说明ZXB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运行
《西游记》的跨文化价值是其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面,也是至今为止对其研究相对匮乏的一方面,而作为一部涵盖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名著,尤其是与西方文学精神形成契合较为明显的中
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而且多为经验总结性的探讨,缺乏理论深度。本文试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人际功能理论为基础,结合话
本文旨在总结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多音节多义词和同形同音词进行比较,以便深入地了解多义词的释义逻辑以及与同形
艾丽斯·沃克与多丽丝·莱辛均是当代世界文坛颇具影响的女性作家,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多部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优秀作品。本文选择艾丽斯·沃克的《父亲的微笑
情景是事件和状态。情景的时间研究注重的是情景的时间特征,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情景的内部时间考察、情景作为时间个体的本体研究以及情景的外部时间探析。   情景的内
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平邑话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前言,最后是结语,中间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平
李达是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之一,而且,在“一大”最后一次会议上(7月31日浙江嘉兴南湖上开的会议),被选为宣传主任。“一大”后,李达先辞去中央局宣传主任,后又脱离了党组
雷蒙德·威廉斯是20世纪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也是文化研究领域的拓荒者。本文以威廉斯的文化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文本细读和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梳理文化定
学位
基于国家能源政策以及环保部门的相关要求,目前大部分锅炉能源由柴油、煤炭改为电、燃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但改造后出现能源利用率过低、经济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