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变化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标准化依据,同时为慢性心衰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信息采集按照回顾性方式进行,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的住院病人,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且心功能为II-IV级、并除外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历内容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原发病)、中医四诊资料、辨证分型、NYHA分级、LVEF值、NT-proBNP等资料,由至少一名主治级别以上的医师参与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候的再判定,将证型分解为证素。将上述资料建立数据库,数据资料采用中文版SP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慢性心衰以70-79年龄段患病率最高;心衰的发病原因从观察指标上统计,以冠心病占比最高,其次为高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病人主要以心功能III级为主,占55.48%。2、不同年龄阶段CHF患者心功能分级、NT-proBNP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性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痰浊、阳虚、水饮、阴虚,病位要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肺、肾、脾、肝。双病性要素组合以气虚+血瘀最常见,双病位要素组合以心+肺最常见。4、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病性要素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病位要素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衰患者病性要素与病位要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HF患者心功能分级与LEVF值、NT-proBN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心衰病人以老年人为主,冠心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基础疾病,住院病人主要以心功能III级为主。2.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要素与心功能分级之间具有相关性。心功能II级→III级→IV级,病性类证候要素由气虚→阳虚发生转变,病位类证候要素由心、肺→肾发生转变。气虚、血瘀贯穿疾病始终,病理产物为痰浊、水饮,气虚、血瘀、水停为慢性心衰的病机关键。3.心功能级数越高,阳虚证、水饮证呈逐渐增加趋势,提示这两类证候要素为心功能恶化的指示性标志。与此同时,实证类病性要素比例增加,故在心衰晚期的治疗治本的同时,需要兼顾痰、饮、瘀等相关病理产物,标本同治。4.LVEF、NT-proBNP与心功能分级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心功能分级的参考。